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太行
作者: 范成大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西北浮云卷暮秋,
太行南麓照封丘。
横峰侧岭知多少,
行到燕山翠未休。
白话文翻译:
西北方的浮云在秋天的傍晚翻滚,
太行山南麓的阳光照耀着封丘。
横亘的山峰和斜坡有多少我不知道,
走到燕山时,青翠的景色依旧没有停歇。
注释:
- 浮云:指秋季的云彩,变化不定。
- 暮秋:指秋天的晚期,天气渐凉,树叶渐黄。
- 太行:太行山,位于中国北方的一座大山。
- 封丘: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 横峰侧岭:指山脉的不同形态,横亘的山峰和斜坡。
- 燕山:位于今河北、北京一带的山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字仲淹,号石湖,宋代诗人,生于1083年,卒于1135年。他是南宋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政治家,以其山水诗著称,风格清新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创作背景:
《太行》是范成大在游历太行山时写的诗,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赞美。诗中描绘了秋天的山川风光,表现了诗人对游览的愉悦心情。
诗歌鉴赏:
《太行》是一首描绘秋日山川风光的诗,诗人在西北方的浮云和太行山的景色中游走,展现出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诗的开头“西北浮云卷暮秋”,通过“卷”字,表现出云彩的动感,秋天的气息扑面而来。接着提到“太行南麓照封丘”,描绘出阳光洒在南麓的温暖气息,体现了大自然的和谐美。
在后两句中,诗人用“横峰侧岭”这两个意象,展现了山脉的壮丽与多变,表现出他对山川的敬畏与赞美。而“行到燕山翠未休”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永不停歇的探索精神,尽管走到燕山,仍然能体验到青翠的自然景观,这种对自然的向往与热爱,给人以生机与活力。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范成大诗作的独特魅力,既有对大自然的细腻观察,也有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思考,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北浮云卷暮秋:描写秋天傍晚的云彩在西北方翻滚,营造了一个生动的秋季场景。
- 太行南麓照封丘:太行山南麓的阳光洒在封丘,表现出自然光辉的温暖。
- 横峰侧岭知多少:诗人感叹山脉的广阔,表达了对未知的探求与好奇。
- 行到燕山翠未休:游历到燕山时,依旧可以见到青翠的风光,象征着探索的无尽与自然之美的永恒。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浮云比作卷,表现出动态感。
- 对仗:如“横峰侧岭”,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描绘云、山、秋等自然意象,营造出诗的整体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山水自然为主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与人生旅途的探索精神,传达了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体现出一种和谐美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浮云:象征变化与无常,也可表现秋天的萧瑟。
- 太行:代表雄伟的自然景观,象征着坚毅与不屈。
- 燕山:象征着美丽的自然风光与探求的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西北浮云卷暮秋”中“卷”字的作用是: A. 描绘静态景象
B. 表现动态感
C. 表达悲伤情绪 -
诗中提到的“太行”位于: A. 南方
B. 北方
C. 西方 -
全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 A. 对战争的反思
B. 对自然的热爱与探索
C. 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同样描绘山川风光,表达对自然的敬仰。
- 王维的《山居秋暝》:展现山中秋天的宁静与美丽。
诗词对比:
- 《望岳》:杜甫通过对山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和民生的关切。
- 《太行》:范成大更多地关注自然美与个人心灵的体验,体现了他对大自然的感悟。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
- 《山水诗的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