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法华寺》
时间: 2025-01-01 19:26: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法华寺
高岫拟耆阇,真乘引妙车。
空中结楼殿,意表出云霞。
后果缠三足,前因感六牙。
宴林薰宝树,水溜滴金沙。
寒谷梅犹浅,温庭橘未华。
台香红药乱,塔影绿篁遮。
果渐轮王族,缘超梵帝家。
晨行踏忍草,夜诵得灵花。
江郡将何匹,天都亦未加。
朝来沿泛所,应是逐仙槎。
白话文翻译
在高山峻岭上,仿佛是耆阇(即佛教高僧),乘坐着神妙的车驾。
天空中构建了楼殿,意境如同升腾的云霞。
后来的果实缠绕着三足(指三足乌),前因则感应着六牙(指六牙白象)。
在树林中享受着香气扑鼻的宝树,溪水流淌出金色的沙粒。
寒冷的山谷中梅花刚刚开始开放,温暖的庭院中橘子树还未结果。
台上的香气弥漫,红色的药草随风摇曳,塔的影子在绿竹间摇摆。
果实渐渐成熟,仿佛属于轮王(古印度的王族),缘分超越了梵天的家族。
清晨踏上忍草,夜晚诵经得到灵花。
江郡的风光将与之相匹敌,天都的美丽也未必逊色。
今晨我沿着水面荡漾而行,应该是追逐那仙人的木筏。
注释
- 耆阇:古代佛教高僧的称谓。
- 妙车:形容神奇的交通工具,隐喻佛法之深奥。
- 后果、前因:指因果法则,后来的结果与前面的因果关系。
- 忍草:一种植物,通常生长在荒凉的地方。
- 灵花:象征智慧与灵性,可能指佛教的智慧之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宋之问,唐代诗人,字子真,号清江,曾任职于朝廷。其诗风清丽、细腻,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游览法华寺时,诗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感受到佛教的深邃哲理与自然美景的和谐共存,表达了对宗教与自然的敬畏与欣赏。
诗歌鉴赏
《游法华寺》是一首充满宗教意蕴和自然美的诗歌。诗中通过描绘法华寺的美丽景色,表现了作者对佛教理念的理解与敬仰。开篇“高岫拟耆阇”句,营造出一种高远的意境,仿佛身处于一个超脱世俗的境界。接下来的描写,诗人利用“空中结楼殿”和“意表出云霞”展示了法华寺的宏伟壮丽,仿佛其建筑物悬浮在空中,与天际的云霞融为一体。
诗中的因果关系也值得关注,例如“后果缠三足,前因感六牙”,不仅展现了佛教的因果法则,也暗示了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相互联系。随后,诗人通过对自然的细致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如“寒谷梅犹浅,温庭橘未华”,展现了四季变化带来的细腻感受。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次分明,情感真挚,表现了作者对自然与宗教的深思,令人感受到一种超然脱俗的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高岫拟耆阇:高山仿佛是佛教高僧,隐喻佛教的庄严。
- 真乘引妙车:真理引领着智慧的车驾,象征追求真理。
- 空中结楼殿:楼殿在空中构建,意境高远。
- 意表出云霞:象征美好的思想如云霞般绚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高岫拟耆阇”,用高山比作高僧,增强了诗的宗教色彩。
- 对仗:如“寒谷梅犹浅,温庭橘未华”,平衡了诗句的节奏。
- 拟人:水流如金沙,赋予了自然以生命。
主题思想:表达了对佛教哲学的敬意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传达了人们在追求真理和自然和谐中所获得的宁静与智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岫:象征崇高、超脱的境界。
- 妙车:代表智慧的引导与启迪。
- 宝树:象征富饶与灵性。
- 灵花:象征智慧的结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耆阇”指的是:
- A. 高僧
- B. 王族
- C. 学者
-
“寒谷梅犹浅”中“寒谷”表示:
- A. 冷静
- B. 寒冷的山谷
- C. 暖和的地方
-
诗的主题主要是:
- A. 追求财富
- B. 崇拜自然与宗教
- C. 个人情感的抒发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可以将《游法华寺》与王维的《鹿柴》进行对比,前者侧重于宗教哲学与自然的结合,而后者则更加注重隐逸的生活与自然的契合。两首诗在意境上各有千秋,均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心灵的深入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