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钱江晓寄十三弟
作者:宋之问
晓泊钱塘渚,开帘远望通。
海云张野暗,山火彻江红。
客泪常思北,边愁欲尽东。
从来梦兄弟,未似昨宵中。
白话文翻译:
在清晨的江边停泊,打开窗帘远望,视野开阔。
海上的云彩在远处笼罩着大地,山上的火光照亮了整个江面。
我这个客人常常思念北方的兄弟,边疆的忧愁似乎要随着东风而消散。
从来在梦中与兄弟相聚,然而今夜的梦境却不同于往常。
注释:
- 晓泊:清晨停泊。
- 钱塘渚:钱塘江的岸边。
- 开帘远望通:打开窗帘远望,视野开阔。
- 海云:海上的云,泛指天气阴暗。
- 山火:山上的火光,可能指照明或晨光照耀。
- 客泪:身为客人,常因思乡而流泪。
- 边愁:边疆的忧愁。
- 梦兄弟:梦中与兄弟相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宋之问(648年-713年),唐代诗人,字子文,号青弋,山西人。他以五言诗著称,与王维、孟浩然并称。宋之问的诗风清新,常以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诗人因身在外地,思念远方的兄弟,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怀念与孤独的心情。诗中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诗歌鉴赏:
《钱江晓寄十三弟》一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开篇“晓泊钱塘渚,开帘远望通”,描绘了一个清晨,诗人站在钱塘江边,打开窗帘,远望江面。这样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而宁静的氛围,但随之而来的却是诗人内心的忧愁与孤独。
“海云张野暗,山火彻江红”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诗人内心的感受。海上的云彩使得视野变得阴暗,而山火的光芒又照亮了江面,似乎在暗示诗人内心的矛盾情感。接下来的“客泪常思北,边愁欲尽东”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客居他乡的孤独感与思念之情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浓厚的情感基调。
最后一句“从来梦兄弟,未似昨宵中”则是全诗的情感高潮,诗人回忆往昔与兄弟的梦境,感叹今夜的梦境却不如往常那般真实和温暖。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唐代诗人对人情和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晓泊钱塘渚:清晨在钱塘江边停泊,表明时间和地点,为下文情感铺垫。
- 开帘远望通:打开窗帘,目光所及,展现开阔的视野,隐喻对未来的期待。
- 海云张野暗:海上云彩遮蔽天空,象征着阴暗与忧愁。
- 山火彻江红:山上的火光映照在江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传达出希望与美丽。
- 客泪常思北:身为客人常常思念北方,暗示诗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 边愁欲尽东:边疆的忧愁似乎要随着东风而消散,表现出对未来的期望。
- 从来梦兄弟:梦中与兄弟相聚的情景,体现了亲情的深厚。
- 未似昨宵中:今夜的梦境却不如往常的真实,表达了对现实的失落感。
修辞手法:
- 对比:如“海云张野暗”和“山火彻江红”,展现出自然的变化与内心的感受。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情感,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 意象:通过“钱塘”、“海云”、“山火”等意象,勾勒出诗人的心境与环境。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思念与孤独展开,表达了诗人对兄弟的深切怀念,同时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出内心的情感波动,展现了唐代诗人细腻的情感与深邃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钱塘:象征着故乡与思念。
- 海云:暗示忧愁与阴暗的心情。
- 山火:希望与温暖的象征。
- 客泪:表达思乡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晓泊”的意思是: A. 晚上停泊
B. 清晨停泊
C. 旱季停泊
D. 旅行停泊 -
“山火彻江红”中的“山火”指的是什么? A. 烧山的火
B. 晨光的映照
C. 夕阳的余晖
D. 大火的灾难 -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谁的思念? A. 朋友
B. 亲人
C. 兄弟
D. 同志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人思念兄弟的情感。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钱江晓寄十三弟》均表达了思乡之情,但前者更侧重于夜晚的孤寂与思念,而后者则通过清晨的景象结合兄弟情感,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层次。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