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新月又如眉》

时间: 2025-01-01 11:52:00

新月又如眉。

长笛谁教月下吹。

楼倚暮云初见雁,南飞。

漫道行人雁后归。

意欲梦佳期。

梦里关山路不知。

却待短书来破恨,应迟。

还是凉生玉枕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乡子·新月又如眉
作者:晏几道 〔宋代〕

新月又如眉。
长笛谁教月下吹。
楼倚暮云初见雁,南飞。
漫道行人雁后归。

意欲梦佳期。
梦里关山路不知。
却待短书来破恨,应迟。
还是凉生玉枕时。

白话文翻译:

新月如同细眉一样。
是谁在月下吹起长笛?
看那楼边,依靠着暮云,初见南飞的雁。
人们总说,行人会在雁之后归来。

我心中渴望梦中的美好时光。
在梦中,关山的道路我全然不知。
只希望短短的书信能来解开我的遗憾,然而恐怕会迟到。
还是在这凉夜里,躺在玉枕上思念时。

注释:

  • 新月:指新生的月亮,象征柔美和希望。
  • 长笛:一种乐器,这里指代音乐的悠扬。
  • 楼倚暮云:楼阁依靠在暮色中的云朵,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 佳期:美好的时光或约定。
  • 短书:指短小的书信,表达思念之情。

典故解析:

“月下吹笛”常出现在古诗中,寓意月夜的孤独与思念。南飞的雁则是迁徙的象征,常用以表达离愁别绪。此外,玉枕常被用来比喻失眠与思念,增添了诗中对夜晚的惆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晏几道(约1030-1110),字叔原,号惭愧居士,北宋著名词人,以词风婉约细腻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爱情、离愁和自然景色,情感真挚,形式灵活。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晏几道的晚年,正值其人生的成熟阶段,情感丰富而内敛,反映了他对逝去时光和爱情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南乡子》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月夜的感悟和对恋人的思念。开头的“新月又如眉”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月亮的形态,也暗示着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接着,长笛的音色在月下回荡,唤起了孤独的情感,使人感受到一种凄美的氛围。

“楼倚暮云初见雁,南飞”一句,将目光投向远方的雁群,象征着离别和归途,进一步加深了孤独的感受。而“漫道行人雁后归”则揭示了人们对归来的期待与无奈,表现出对爱人归来的渴望。

后半部分则显得更加沉重,诗人心中对美好时光的渴望与梦中的迷惘形成鲜明对比,“却待短书来破恨,应迟”表达出对通信的期待与不安。最后一句“还是凉生玉枕时”则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与冷清,诗人躺在玉枕上,虽然在梦中徘徊,却无法摆脱现实的忧伤。

整首词用意象丰富、情感真挚的语言,营造出一种深沉的孤独与思念氛围,展现了诗人细腻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新月又如眉”:比喻新月如同女子的眉毛,柔美而富有情感。
  • “长笛谁教月下吹”:在月光下吹长笛的人是谁?暗示一种无名的孤独。
  • “楼倚暮云初见雁,南飞”:楼边的孤雁南飞,喻示离别与思念的情感。
  • “漫道行人雁后归”:人们只道行人会追随雁而归,却不知心中的渴望。
  • “意欲梦佳期”:渴望梦中与爱人相聚的美好时光。
  • “梦里关山路不知”:梦中迷失在遥远的关山路,渴望与现实相连。
  • “却待短书来破恨,应迟”:期待短书能解开心中的遗憾,但恐怕会迟到。
  • “还是凉生玉枕时”:在寒凉的夜里,躺在玉枕上思念,增添了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新月又如眉”,将月亮与眉毛相提并论,生动形象。
  • 拟人: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情感,增强诗的感染力。
  • 对仗:如“南飞”与“归”,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离别的惆怅、对美好时光的向往以及对爱情的深切思念。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情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未来的无奈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新月:象征希望与柔美。
  • 长笛:音乐的象征,传递情感与思念。
  • :迁徙与离别的象征。
  • 佳期:美好时光的渴望。
  • 玉枕:象征思念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新月又如眉”指代什么?
    A. 新的开始
    B. 柔美的女子
    C. 思念的情感

  2. “长笛谁教月下吹”中,长笛的作用是什么?
    A. 传递快乐
    B. 增加孤独感
    C. 描绘自然

  3. “却待短书来破恨”中,短书象征着什么?
    A. 期待与希望
    B. 痛苦与遗憾
    C. 离别的心情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柳永的《雨霖铃》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两者都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但李清照更多地呈现出女性的细腻与柔情,而晏几道则通过景物与情感的结合,展现了一种更为深沉的孤独感。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