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过峰山四闸》

时间: 2025-01-19 16:40:34

路出峰山麓,苍茫夜色昏。

微云常碍月,疏树不成村。

马迹穿林杪,河声迸闸门。

文襄遗爱远,舆诵至今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过峰山四闸
路出峰山麓,苍茫夜色昏。
微云常碍月,疏树不成村。
马迹穿林杪,河声迸闸门。
文襄遗爱远,舆诵至今存。

白话文翻译

在峰山的山脚下,路途延伸,夜色苍茫而昏暗。
微薄的云彩常常遮挡着明月,稀疏的树木连成不了一个村庄。
马蹄的痕迹穿过林间的空隙,河水的声音从闸门处奔涌而出。
文襄公的遗爱至今仍在,世人传诵他的事迹。

注释

  • 峰山麓:峰山的山脚。
  • 苍茫:形容夜色深沉而模糊。
  • 微云:薄薄的云层。
  • 疏树:稀疏的树木。
  • 马迹:马蹄留下的痕迹。
  • :奔涌、喷涌。
  • 文襄:指的是文襄公(即朱熹),他的遗德和学问至今仍被传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石韫玉,清代诗人,以其清新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著称。石韫玉的诗作常富于哲理,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历史文化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夜晚,诗人游历于峰山一带,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感悟和对历史人物的追忆。峰山作为自然景观的象征,寄托了诗人对精神追求的向往。

诗歌鉴赏

《夜过峰山四闸》通过描绘夜晚的自然景色,展现了诗人在幽静环境中的思索与感悟。首句“路出峰山麓”便引领读者进入一个苍茫的夜色之中,给人一种孤独而广阔的感觉。接下来,诗人描绘了“微云常碍月”,让人感受到夜空的朦胧与神秘,进而“疏树不成村”则表现出自然的荒凉与孤寂,暗示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在描写自然的同时,诗人又引入了历史人物“文襄”,通过“遗爱远”与“舆诵至今存”的句子,传达出对文化传承的思考。诗中不仅有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摹,还有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思考,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深邃的思想。

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静谧的夜色,也有历史的厚重,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文化的思考,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深刻的哲理。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路出峰山麓:描绘出景致的起点,暗示着一段旅程的开始。
    • 苍茫夜色昏:夜色的苍茫与昏暗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
    • 微云常碍月:薄云遮住月光,象征着对明亮事物的阻隔。
    • 疏树不成村:稀疏的树木无法形成村庄,暗示人迹罕至。
    • 马迹穿林杪:马蹄留下的痕迹,表明曾经有人经过,增添了人文气息。
    • 河声迸闸门:河水奔涌声从闸门处流出,表达出自然的力量。
    • 文襄遗爱远:提到历史人物,传达出对文化的敬仰。
    • 舆诵至今存:说明文襄公的影响力延续至今,强调文化的传承。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夜色与孤独进行比较,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如“苍茫夜色昏”与“文襄遗爱远”形成对比,增强了句子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的自然景色,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追忆,表达了对生命、自然与文化的思考,流露出一种对过往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 夜色:象征着神秘与未知,营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 微云:代表着遮蔽与阻碍,暗示着人们在追求理想时可能遇到的困难。
  • 马迹:象征着人类活动的痕迹,表达对历史的追溯。
  • 河声:代表着自然的力量与生命的流动,体现出诗人与自然的连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文襄”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李白
    • B. 朱熹
    • C. 杜甫
  2. “微云常碍月”这句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轻松愉快
    • B. 孤独与惆怅
    • C. 希望与追求

答案

  1. B. 朱熹
  2. B. 孤独与惆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 by 李白
  • 《静夜思》 by 李白
  • 《月夜忆舍弟》 by杜甫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同样描绘了夜晚的景色,并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但更注重于个人的情感体验,而石韫玉的《夜过峰山四闸》则更加侧重于自然与历史的交融。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