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鸡犬云中去,遗墟在观原。
岭猿啼蕙帐,山叶积柴门。
夜月穿萝到,春林入涧喧。
樵苏无可问,知是野人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田园风景。鸡犬在云雾中隐去,留下的是一片废墟,位于观原的地方。山岭上的猿猴在芳草间啼叫,山叶在柴门前堆积。夜晚的月光穿透藤萝照射进来,春天的树林在峡谷中喧闹。伐樵的人已无处询问,只能知道这是一个隐居的野人园。
注释:
字词注释:
- 鸡犬:指家禽和家犬,这里暗示着村庄的气息。
- 云中去:隐喻鸡犬已经消失在云雾之中,给人一种神秘感。
- 遗墟:残存的废墟,表示曾经有人居住。
- 岭猿:指山岭上的猿猴。
- 蕙帐:蕙草编成的帐篷,象征自然的幽静。
- 积柴门:柴门前堆积的树叶,显示出这里的宁静与自然气息。
- 樵苏:指伐木的人。
- 知是野人园:推测这是隐士的居所。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通过描写隐居的生活,反映了古人向往自然、隐逸生活的思想,符合道教的自然主义哲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大任,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多,主要以其诗作流传后世。他的诗作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明代,那时的社会动荡不安,许多文人选择隐居山林,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诗中描绘的隐居生活正是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精神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罗浮杂咏四首 其三 王野人庐》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隐居于山林的宁静生活场景。诗的开头“鸡犬云中去,遗墟在观原”便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幽静而神秘的环境,家禽犬吠声消失在云雾之中,仿佛时间在此静止,只留下曾经的痕迹。接着“岭猿啼蕙帐,山叶积柴门”,描绘了山中猿猴的叫声和柴门前的自然景象,营造出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
整首诗通过夜月与春林的描写,表现出自然的声音和光影交织的美感。尤其是“夜月穿萝到,春林入涧喧”,展示了夜晚的宁静与春天的生机,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最后一句“樵苏无可问,知是野人园”则引发人们对隐士生活的遐想,诗人虽然无法与伐木者交流,但通过环境的描绘,已然感受到这是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隐秘园林。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也传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明代文人对自然和自我修养的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鸡犬云中去:描绘离去的家禽,象征生活的平静与隐逸。
- 遗墟在观原:讲述遗留下来的废墟,暗示曾经的繁华。
- 岭猿啼蕙帐:猿猴的叫声与蕙帐的结合,展现自然的和谐美。
- 山叶积柴门:自然的景象与人类居所的交融。
- 夜月穿萝到:夜晚的月光透过藤萝,营造出神秘的氛围。
- 春林入涧喧:春天的树林在山涧中回响,表现生命的活力。
- 樵苏无可问:隐喻与自然的宁静,人与自然的和谐。
- 知是野人园:通过环境的描写,揭示隐士的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鸡犬”比喻生活的宁静。
- 拟人:山林的声音与月光的穿透,使自然具有人性化的色彩。
- 对仗:诗句之间对称,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逃避与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鸡犬:象征田园生活的宁静与自然。
- 猿:代表自由与野性,也象征自然的声音。
- 夜月:象征清幽与宁静,给人以思考的空间。
- 春林:象征生命的活力和自然的繁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D. 清代
-
诗中提到的“樵苏”指的是?
- A. 农民
- B. 伐木的人
- C. 渔夫
- D. 商人
-
“鸡犬云中去”中的“云”字表明了什么?
- A. 明亮
- B. 模糊
- C. 黑暗
- D. 和平
答案:
- C. 明代
- B. 伐木的人
- B. 模糊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鸟鸣涧》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王维的《鸟鸣涧》同样描绘了自然中的宁静与和谐,但更侧重于鸟鸣声的描写,而欧大任的作品则通过更丰富的意象表现隐逸生活的全貌。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隐逸文化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