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茅侯》

时间: 2025-01-04 07:52:02

欲知难别意,孤棹去还停。

候吏分遥迩,离人杂醉醒。

城临秋水渡,树带夕阳亭。

后夜看吟烛,怜君宿郡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茅侯
高启 〔明代〕

欲知难别意,孤棹去还停。
候吏分遥迩,离人杂醉醒。
城临秋水渡,树带夕阳亭。
后夜看吟烛,怜君宿郡厅。

白话文翻译:

如果想知道难以分离的情意,
那孤舟划去又停留。
候吏在两地分隔,
离人有些醉意又清醒。
城边临着秋水渡口,
树影映着夕阳下的亭子。
今夜我将点烛吟唱,
怜惜你在郡衙宿眠。

注释:

字词注释:

  • 欲知:想要知道。
  • 难别意:难以分离的情感。
  • 孤棹:孤舟和桨。
  • 候吏:等待的官吏,指在渡口等候的人。
  • 遥迩:远和近,形容距离。
  • 离人:远行的人。
  • 杂醉醒:有些醉意又清醒。
  • 城临:城池临近。
  • 秋水渡:秋天的水边渡口。
  • 夕阳亭:夕阳照耀下的亭子。
  • 吟烛:吟唱时点燃的蜡烛。
  • 宿郡厅:在郡衙里住宿。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表达了朋友间离别时的情感,反映了古人对离别和友情的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字太华,号晓峰),明代著名诗人,生于1510年,卒年不详。他是“吴中四杰”之一,与唐寅、沈周、文征明等人齐名。高启的诗风清新自然,常表现对生活的感悟及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创作背景:

《送茅侯》是高启送别友人时所作,反映了他对友人的不舍与深情。明代时期,士人之间的交往往通过书信和诗歌来表达情感,离别时的赠诗更是常见的习俗,诗中渗透着对友情的珍视。

诗歌鉴赏:

《送茅侯》是一首充满离愁别绪的送别诗,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感,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不舍之情。首句“欲知难别意”,直接点出主题,表明作者对别离的思考与感受。接下来的几句,描绘了孤舟在水面上的来去,恰如人与人之间的相聚与离散,生动地展现了离别的无奈。

“候吏分遥迩,离人杂醉醒”,进一步表现了离别时的复杂心情,既有醉酒的欢快,也有清醒后的思念,正是这种交织的情感让离别变得更加复杂而深刻。后半部分描绘了秋水渡口的景象,夕阳西下,树影斜照,渲染出一种凄凉却又美丽的氛围。尤其是“后夜看吟烛”,不仅展现了作者独自吟唱的情境,也流露出对友人的关心,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思念。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描写,也有对人情的细腻刻画,充分展现了高启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欲知难别意,孤棹去还停。

    • 这句表达了诗人对别离情感的思考,孤舟在水面上行驶、停留,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相聚与离别。
  2. 候吏分遥迩,离人杂醉醒。

    • 描述在渡口的候吏和远行者,分隔在遥远与近处,展现了离别的复杂情感。
  3. 城临秋水渡,树带夕阳亭。

    • 通过描绘秋水渡口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氛围,意象中充满了秋天的愁绪。
  4. 后夜看吟烛,怜君宿郡厅。

    • 诗人将要独自吟唱,表达了对友人的怜惜,深刻体现了对友情的珍惜与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比喻人间的情感,孤舟象征离别。
  • 对仗:对称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如“秋水渡”、“夕阳亭”都是营造氛围的关键意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离别的无奈,体现了古人对友情的重视与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棹:象征孤独与离别。
  • 秋水:象征伤感与思念。
  • 夕阳:象征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吟烛:象征孤独的吟唱和对友人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孤棹”象征什么?

    • A. 友谊
    • B. 离别
    • C. 快乐
  2. “候吏分遥迩”中的“遥迩”指的是什么?

    • A. 远近
    • B. 智慧
    • C. 时间
  3. 诗人将要在后夜做什么?

    • A. 睡觉
    • B. 吟唱
    • C. 写信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诗词对比:

高启的《送茅侯》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均表现了对友人的离别情感,但高启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细腻刻画,而王勃则通过壮丽的景象映射出壮志未酬的遗憾,表现出不同的人生观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高启研究》
  • 《古诗鉴赏辞典》
  • 《送别诗的文化内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