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谢赐衣
高启 〔明代〕
胪呼遥捧赐,拜服望蓬莱。
香带炉烟下,光迎扇月开。
奇文天女织,新样内宫裁。
被泽徒深厚,惭无夺锦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所获赐衣的感激与自愧。诗人远远地捧着赐予的衣物,恭敬地向理想中的仙境拜服。香气缭绕在炉烟之下,光辉照耀着扇子,宛如月亮般明亮。那奇美的文样是天女所织,而新颖的样式则是内宫所裁。被子的光泽虽深厚,但我却惭愧自己没有夺得那锦绣的才能。
注释:
字词注释:
- 胪呼:恭敬地呼唤,指对赐衣的感激。
- 蓬莱: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理想和高尚的境界。
- 香带:指衣物上的香气带,表示华美与芬芳。
- 炉烟:香炉中的烟雾,象征宁静与雅致。
- 奇文:特殊的图案或文样,表明衣物的精美。
- 天女:指神话中的天女,技艺高超,妙手织造。
- 被泽:被子的光泽,形容衣物的华丽。
典故解析:
- 蓬莱: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蓬莱是仙人居住的地方,象征着高洁和不朽的理想。
- 天女织:在古代文学中,常以天女织女象征美丽与精致的工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公元1487年-1535年),字景山,号阮亭,明代诗人,出生于浙江永嘉。他以诗才横溢著称,尤其擅长五言律诗,曾任职于南京,后因直言被贬。高启的诗风广受后人推崇,常以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而闻名。
创作背景:
《谢赐衣》是高启在获得朝廷赐衣后所作,表达了对恩惠的感激之情,反映了诗人在权力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心态,体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自我质疑的情感。
诗歌鉴赏:
《谢赐衣》以细腻的情感和华美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赐衣的感激之情。开篇“胪呼遥捧赐,拜服望蓬莱”便直抒胸臆,展现出一种恭敬与向往。诗人在接受赐衣时,仿佛置身于理想的仙境,这种精神上的追求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令人深思。
接下来的“香带炉烟下,光迎扇月开”,则通过香气与光辉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香气和炉烟象征着生活的雅致,而扇子如月般的光辉,进一步强化了诗中所蕴含的优雅。
“奇文天女织,新样内宫裁”,描述了赐衣的华美与精致,突显了诗人对技艺的赞美与敬仰。然而,最后两句“被泽徒深厚,惭无夺锦才”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自卑与不安,尽管外在的光鲜亮丽,却感到自己才华的不足,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令人深感共鸣。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更反映了人在面对荣华时的内心挣扎与矛盾,体现了高启诗作中常见的细腻情感与深沉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胪呼遥捧赐:远远地呼唤,捧着赐予的衣物,表达了对赐衣的感激。
- 拜服望蓬莱:恭敬地拜服,向理想的仙境仰望,象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香带炉烟下:香气缭绕于炉烟之下,营造出一种优雅宁静的氛围。
- 光迎扇月开:光辉照耀扇子,宛如明月,进一步渲染了诗的美感。
- 奇文天女织:奇特的图案是天女所织,赞美工艺之美。
- 新样内宫裁:新颖的样式是内宫所裁,突显衣物的华丽。
- 被泽徒深厚:被子的光泽虽然深厚,形容衣物的华美。
- 惭无夺锦才:感到自己才华不足,无法与锦绣之美相匹敌,流露出自惭形秽之情。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扇月开”比喻光辉明亮的扇子,形象生动。
- 对仗:如“胪呼遥捧赐,拜服望蓬莱”,增强诗的韵律感。
- 排比:多次用“香带”、“光迎”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赐衣的感激与自愧,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自身才能的自我反思,体现了高启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我价值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蓬莱:象征理想与高尚的生活。
- 香带:华美与芬芳的象征。
- 炉烟:宁静与优雅的象征。
- 扇月:美好与明亮的象征。
- 奇文:工艺与美丽的象征。
- 被泽:华丽与深厚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高启是哪一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
诗中“蓬莱”象征什么?
A. 贫困
B. 理想与高尚
C. 战争
D. 生活 -
“香带炉烟下”中的“香带”指的是什么?
A. 食物
B. 衣物上的香气
C. 一种花
D. 一种乐器 -
诗人对自身才能的看法是?
A. 自信满满
B. 自愧不如
C. 无所谓
D. 高人一筹
答案:
- C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赠花卿》——杜甫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高启的《谢赐衣》与杜甫的《赠花卿》在表达情感上有相似之处,均体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对自我才能的思考。高启的诗更注重于对美的细腻描绘,而杜甫则更富有社会关怀与人道主义精神。两者在艺术风格上也各有千秋,值得细细品味与比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人高启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高启诗文选》
- 《明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