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行》
时间: 2024-09-19 21:46: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歌行
作者: 王昌龄 〔唐代〕
旷野饶悲风,飕飕黄蒿草。
系马倚白杨,谁知我怀抱。
所是同袍者,相逢尽衰老。
北登汉家陵,南望长安道。
下有枯树根,上有鼯鼠窠。
高皇子孙尽,千载无人过。
宝玉频发掘,精灵其奈何。
人生须达命,有酒且长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广袤的野外,感受到悲风与黄蒿草的萧瑟。他把马系在白杨树上,心中满是惆怅,无人知晓他的怀念。与他并肩作战的战友们,如今都已衰老。诗人向北方登上汉朝的陵墓,向南望去则是漫长的长安大道。脚下是枯树的根部,上面则是鼯鼠的窝。曾经的高贵皇族后代如今已无一人经过这里。宝玉被频繁挖掘,但精灵却无处可寻。人生在世,应该把握命运,趁有酒在手,纵情高歌。
注释
- 旷野:广阔的野外。
- 系马:把马拴住。
- 怀抱:心中所怀念的情感。
- 同袍者:指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
- 汉家陵:指汉朝的皇帝陵墓。
- 长安道:指通往长安的道路,象征着繁华与历史。
- 宝玉:指珍贵的宝物,象征着财富与权力。
- 精灵:传说中的神秘生物,暗示人们追求的理想与美好事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年-759年),字少白,山西人,唐代著名诗人。他以边塞诗闻名,作品多表现战争、边塞风光及英雄气概,风格豪放而又细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盛世,反映了诗人在战争与历史变迁中的感慨。诗中充满了对逝去岁月和战友的怀念,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感悟。
诗歌鉴赏
《长歌行》是一首情感深邃且富有哲理的诗。开篇便以“旷野饶悲风,飕飕黄蒿草”勾勒出一幅凄凉的自然景象,传达出一种孤寂的感受。诗人将马系在白杨树下,象征着对往昔岁月的留恋与怀念,而“谁知我怀抱”则进一步突显了其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接着,诗人提到昔日的同袍,反映出对战友们的深情怀念。“北登汉家陵,南望长安道”,诗人通过地点的转换,展示了历史的沧桑与个人命运的对比。曾经的辉煌如今已变得冷清,诗人感受到岁月的无情,心中不免生出愁苦。
“高皇子孙尽,千载无人过”,此句更是对历史的沉重思考,表明无论是曾经的权贵还是平民百姓,最终都难逃岁月的洗礼。随后的“人生须达命,有酒且长歌”则引导读者反思人生的意义,强调了在短暂的人生中应当把握当下,畅快地享受生活。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历史的追忆,又有对生命的思考,深刻而耐人寻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旷野饶悲风:在辽阔的野外,悲伤的风声不断。
- 飕飕黄蒿草:黄蒿草随风摇曳,增添了孤寂的氛围。
- 系马倚白杨:把马拴在白杨树旁,暗示诗人的沉思与依靠。
- 谁知我怀抱:无人知道我的心中怀抱着怎样的感情。
- 所是同袍者:是指曾经的战友。
- 相逢尽衰老:与战友重逢时,已是满头白发,感叹岁月无情。
- 北登汉家陵:登上汉朝的皇陵,代表着历史的厚重。
- 南望长安道:向南望去是条通往长安的道路,象征着繁华与历史的对比。
- 下有枯树根,上有鼯鼠窠:脚下是枯树的根,上面是鼯鼠的窝,暗示生命的无常与变迁。
- 高皇子孙尽,千载无人过:强调历史的变迁与无人问津的孤独。
- 宝玉频发掘:宝玉被不断地挖掘,象征财富与权力的追逐。
- 精灵其奈何:即使宝物再珍贵,理想与美好却无法再现。
- 人生须达命,有酒且长歌:人生在世,应该把握命运,畅快地享受每一刻。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使用了对仗工整的句式,如“北登汉家陵,南望长安道”,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如“宝玉频发掘”,用宝玉比喻财富与权力,反映出对物质追求的思考。
- 拟人:如“悲风”,“悲”赋予自然以情感,使读者更易产生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深刻探讨了历史变迁与人生的无常,通过对逝去岁月与战友的怀念,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强调在短暂的生命中应当把握机会,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旷野:象征孤独与广阔。
- 白杨:象征坚韧与依靠。
- 长安:象征历史的繁华与辉煌。
- 枯树:象征生命的无常与死亡。
- 宝玉:象征财富、权力与追求的理想。
这些意象不仅构成了诗歌的外在形象,更深刻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与对生命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系马倚白杨”中的“系马”指的是什么? A. 把马放走
B. 把马拴住
C. 骑马 -
“高皇子孙尽,千载无人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权力的渴望
B. 对历史的感慨
C. 对财富的追逐 -
诗中强调“人生须达命,有酒且长歌”的意义是什么? A. 努力工作
B. 把握当下,享受生活
C. 忍耐等待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的诗作,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与人生的感慨。
- 《夜泊牛津》:王勃的作品,探讨人生无常与历史变迁。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表现了对历史的思考与人生的感慨,但更侧重于壮丽的自然景观。
- 崔颢《黄鹤楼》:通过对楼台的描绘,表达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未来的展望,风格更为豪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 《王昌龄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