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答武陵太守
王昌龄 〔唐代〕
仗剑行千里,微躯感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手握长剑走遍千里,虽然我的身躯渺小,但却因一句话而感动。曾经我在大梁做客,绝不会辜负信陵君的恩情。
注释:
字词注释:
- 仗剑:手持剑,表示勇敢和豪情。
- 微躯:微小的身体,形容自己渺小。
- 感一言:因一句话而感动,表达对他人言语的重视。
- 大梁:指当时的一个重要城市,今河南省开封市。
- 信陵恩:指信陵君(平原君赵阮),古代的一个著名的人物,以仁义著称。
典故解析:
- 信陵君:信陵君是战国时期魏国的王子,以结交士人和待人宽厚著称,许多士人在他那里接受过恩惠。诗中提到的信陵恩,反映出诗人对恩义的感激和忠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年-765年),唐代著名诗人,擅长五律和七律,尤其以边塞诗闻名。他的作品常包含豪情壮志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王昌龄任职期间,反映了他对友情和恩义的珍视。诗中提到的武陵太守,可能是王昌龄在政治生活中结识的朋友,表达了对情谊的怀念和感激。
诗歌鉴赏:
《答武陵太守》是一首表达友情和感恩的诗。首句“仗剑行千里”,展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透露出一种不畏艰难、勇于前行的精神。接下来的“微躯感一言”,则是对自身渺小的谦逊,同时也体现了对他人关怀的深刻感动,表明言语的力量可以触动心灵。最后两句提到的“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友谊的珍惜以及对恩情的铭记。整首诗在气势与情感之间取得了很好的平衡,既有豪情也有细腻的情感,使得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心中的那份感恩与豪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仗剑行千里:表达诗人手持剑行走千里的豪情,象征自由和勇气。
- 微躯感一言:用“微躯”来强调自己的渺小,表现出对他人言语的重视。
- 曾为大梁客:回忆自己曾经在大梁的经历,显示出对过往生活的怀念。
- 不负信陵恩:承诺不会辜负信陵君的恩情,显示出诗人忠诚和感恩的态度。
修辞手法:
- 对仗:首句与次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 夸张:用千里形容自己的行程,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讲述友情与恩情,展现了作者对人际关系的珍视,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以及对恩义的感激,传递出一种忠诚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剑:象征勇气与自由,显示出诗人的豪迈与不屈。
- 千里:代表冒险与追求,包含了诗人对理想追寻的坚定信念。
- 大梁:象征过去的经历与友情,是情感寄托的地方。
- 信陵君:代表着恩情与义气,反映出古代士人的情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仗剑”的意思是: A. 拿着剑
B. 练剑
C. 剑的名字
D. 剑的颜色 -
诗人对“微躯”的描述体现了什么? A. 自大的态度
B. 自谦的心态
C. 对身体的自信
D. 对剑的赞美 -
“信陵恩”指的是: A. 对国家的恩情
B. 对朋友的恩情
C. 对父母的恩情
D. 对师长的恩情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的经典之作,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送友人》:李白的另一首诗,反映了对友人的深情。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登鹳雀楼》与王昌龄的《答武陵太守》都表达了对理想与情感的追求,但前者更侧重于壮丽的景色和豪情,后者则更注重友情与感恩。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王昌龄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