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白话文翻译:
在秋水边饮马,水寒得像刀子一样刺骨。
平坦的沙滩上太阳还未落下,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临洮的影子。
昔日长城上打仗,大家都说士气高昂。
如今黄尘弥漫,古今的白骨交错在蓬蒿之中。
注释:
- 饮马:指让马喝水。
- 秋水:指秋季的河水。
- 水寒:水很冷。
- 风似刀:形容风刺骨的寒冷。
- 平沙:指平坦的沙滩。
- 未没:未沉入地平线,形容太阳还没有落下。
- 黯黯:形容暗淡无光。
- 临洮:古地名,今甘肃省临洮地区。
- 昔日长城战:指古时在长城一带进行的战斗。
- 咸言:大家都说。
- 意气高:士气高昂。
- 黄尘:黄沙,代表战争或荒凉的景象。
- 白骨:战死士兵的尸骨。
- 乱蓬蒿:指杂草丛生,形容荒凉的景象。
典故解析:
- 长城:象征着北方的防线,历史上多次发生战争,尤其是对抗匈奴等民族。
- 临洮:古地名,历史上是重要的军事和交通要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年-759年),唐代著名诗人,以边塞诗著称。他的诗风豪放,情感真挚,常用生动的意象表现出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豪情。
创作背景:
《塞下曲》创作于唐代,正值安史之乱前夕,社会动荡不安。诗人以此表达对战争的思考,反映了边塞士兵的艰苦生活与战斗的悲壮。
诗歌鉴赏:
《塞下曲》是一首充满浓郁边塞气息的诗,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悲壮。首联“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开篇即以生动的景象引人入胜,描绘了严酷的自然环境,与战士们的艰难处境形成鲜明对比。水寒、风刀的意象,不仅表现出秋季的严寒,也隐喻了战争带来的无情和痛苦。
接下来的“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描绘了夕阳未落的景象,透出一丝无奈与惆怅。临洮作为地名,既是地理的指向,又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感,似乎在提醒人们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落寞。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则回顾了昔日的辉煌岁月,士兵们曾经的豪情壮志,然而“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结尾处的转折,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历史的长河中,战士们的牺牲只留下了白骨与荒草。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对仗,展现了王昌龄对于战争的深刻思考,令人感受到一种悲壮的历史感和对生命的深切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饮马渡秋水:描绘边塞士兵的日常生活,水边饮马,意味着他们在行军途中停歇。
- 水寒风似刀:强调环境的恶劣,水的寒冷与刺骨的风,映衬出士兵的艰苦。
- 平沙日未没:描绘日落前的时刻,暗示着即将来临的黑暗。
- 黯黯见临洮:隐喻着对未来的忧虑,临洮的景象模糊不清。
- 昔日长城战:回顾历史,强调曾经的辉煌与士气。
- 咸言意气高:士兵们曾经的豪情壮志。
- 黄尘足今古:战争留下的伤痕,黄尘代表战场的荒凉。
- 白骨乱蓬蒿:白骨的存在象征着人们的牺牲,蓬蒿则是荒草,表现出战争后的凄凉。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 比喻:将风比作刀,形象地表现寒冷。
- 意象:通过自然景象与历史背景交织,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的自然与历史,反映出士兵在战争中的艰辛与无奈,表达了对战斗的思索与对生命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水:象征着冷酷与无情,暗示战斗的艰辛。
- 平沙:代表广阔的战场,暗示着战争的普遍性。
- 长城:象征着抵御外敌的防线,承载历史的厚重感。
- 黄尘:代表战争带来的混乱与荒凉。
- 白骨:象征着牺牲,反映出战争的残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水寒风似刀”中的“刀”是比喻什么? A. 剃刀
B. 刺骨的寒风
C. 战士的武器
答案:B -
“昔日长城战”中的“长城”象征了什么? A. 自然景观
B. 战争的防线
C. 文化遗产
答案:B -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赞美自然
B. 反映战争的残酷
C. 描绘边塞风光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 高适的《别董大》
诗词对比:
《塞下曲》与高适的《燕歌行》都强调了边塞士兵的艰苦与战争的残酷,但王昌龄的诗更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与历史的沉重感,而高适则更多地表现了士兵的豪情与不屈的精神。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王昌龄诗文解读》
- 《唐代边塞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