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初至山中作
作者: 宋赫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振衣寻鸟道,高步蹑云根。
松隐来时路,溪流转处村。
草痕青到寺,山色碧侵门。
不尽登临兴,开轩对酒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初到时的感受和所见。诗人一边整理衣服,一边寻找鸟儿飞翔的路径;他高高地走在云雾之下,脚步轻盈。松林把他来时的路遮挡了,溪水流转的地方就是村庄。草地的痕迹延伸到寺庙,山色碧绿映入门前。诗人对登高远望的兴致似乎没有尽头,推开窗户,面对着酒杯畅饮。
注释:
字词注释:
- 振衣:整理衣服,表达一种悠闲自得的状态。
- 寻鸟道:寻找鸟儿的飞行路径,暗示对自然的向往。
- 蹑云根:脚步轻盈地走在云雾之上,表现出诗人身处高山的感觉。
- 松隐:松树林隐藏了来时的路,象征大自然的神秘与幽静。
- 草痕:草地上的痕迹,指人或动物在草地上留下的足迹。
- 碧侵门:山色青翠映入门前,表现出自然的美丽与诗人对环境的感受。
典故解析:
- 松隐:松树常被视为坚韧和高洁的象征,隐于松林意味着与世隔绝,追求内心的宁静。
- 开轩对酒尊:古代文人雅士常以酒助兴,开窗对饮,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享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宋赫,清代诗人,以其优美的山水诗闻名,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态度。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为题材,反映出一种超然的心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诗人初次来到山中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山中生活的向往。山间的宁静与美景让他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平和与喜悦。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初到山中的感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悠闲自得的氛围。诗人振衣行走,脚步轻盈,显得与自然融为一体。山间的松林和溪流,不仅构成了美丽的自然图景,也象征着隐逸与远离尘嚣的理想生活。
整体上,诗的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致观察,又蕴含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草痕青到寺,山色碧侵门,表现出诗人对山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亲近。最后一句“不尽登临兴,开轩对酒尊”,则是对人生的感慨与享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自然的热爱。这种情感在诗人轻松的笔调中得以充分展现,使人感受到一种恬淡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振衣寻鸟道:诗人整理衣服,寻找鸟儿飞翔的路径,表现出悠闲与对自然的探索。
- 高步蹑云根:高高地行走在云端,形象地描绘了山中的轻盈感。
- 松隐来时路:松树遮挡了来时的路,暗示诗人对自然的融入与隐逸的追求。
- 溪流转处村:溪水流转的地方有村庄,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草痕青到寺:草地的痕迹延伸到寺庙,暗示人们与自然的关系。
- 山色碧侵门:青翠的山色映入门前,表现出自然的美丽。
- 不尽登临兴:对登高远望的兴致无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开轩对酒尊:推窗对饮,体现出享受生活的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蹑云根”,用云映衬出高远的意境。
- 对仗:如“松隐”和“溪流转处”,形成和谐的韵律。
- 意象:山水、松树、溪流等意象,构成了诗的自然背景。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写,反映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树:象征坚韧与高洁,代表诗人追求的理想生活。
- 溪流:流动的水象征生命的延续与自然的灵动。
- 草地:象征自然的生机与人与自然的联系。
- 山色:青翠的山色表现出自然的美丽与诗人的心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振衣寻鸟道”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失落
b) 悠闲
c) 忧伤 -
诗中“草痕青到寺”中的“草痕”指的是什么?
a) 人或动物的足迹
b) 草的颜色
c) 竹子的生长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a) 忧愁
b) 享受与珍惜
c) 忙碌
答案:
- b) 悠闲
- a) 人或动物的足迹
- b) 享受与珍惜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山水之美,表现隐逸生活的理想。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旅途的兴奋。
诗词对比:
- 宋赫《初至山中作》和王维《鹿柴》:二者均以山水为题材,但宋赫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王维则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哲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诗选》
- 《山水诗的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