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李光化见寄二首》

时间: 2025-01-06 12:35:32

万里承平尧舜风,使君尺素本空空。

庭中无事吏归早,野外有歌民意丰。

石鼎斗茶浮乳白,海螺行酒滟波红。

宴堂未尽嘉宾兴,移下秋光月色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酬李光化见寄二首

万里承平尧舜风,使君尺素本空空。
庭中无事吏归早,野外有歌民意丰。
石鼎斗茶浮乳白,海螺行酒滟波红。
宴堂未尽嘉宾兴,移下秋光月色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和平安宁的时代,像尧舜时期的风光。你寄来的信件虽然简短,但我感受到了其中的深意。庭院里没有什么事情,官吏早早回家,田野里却传来农民们丰收的歌声。石鼎中泡的茶水泛着乳白色,海螺中倒出的酒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闪烁着红色的光泽。宴席上嘉宾们的兴致尚未消退,月光洒落在秋色之中。


注释:

字词注释:

  • 承平:指天下太平。
  • 尧舜风:指尧和舜时代的风光,象征理想的政治和社会。
  • 尺素:指信件,古人用纸折成小尺的样子。
  • 无事:没有事情,形容宁静的环境。
  • :丰盈,丰收的意思。
  • 石鼎:古代用来煮茶或煮食的器具。
  • 滟波红:形容酒在水面上反射的红光。

典故解析:

  • 尧舜:古代中国的贤君,代表着理想的政治和治理。
  • 秋光月色:秋天的月光,象征着宁静和丰收的气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号仲淹,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以政治改革和文学成就著称,尤其以《岳阳楼记》闻名。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范仲淹与友人李光化的往来书信中,表达了对友人寄情的回应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安宁与富足,体现了作者的超脱与雅趣。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清新自然的语言和宁静的意境展现了一个和平繁荣的社会图景。开头两句以“万里承平尧舜风”引入,将读者带入一个理想的政治环境,表现出对美好社会的向往。而“使君尺素本空空”则暗示了友人寄来的信件虽短,但却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接下来的“庭中无事吏归早,野外有歌民意丰”,则对比了官吏的早归和农民丰收的欢歌,展示了社会的和谐美好。

诗中通过“石鼎斗茶浮乳白”和“海螺行酒滟波红”描绘出宴席上的雅趣,细腻的意象让人感受到宴会的温馨和乐趣。结尾的“宴堂未尽嘉宾兴,移下秋光月色中”,则在宁静的秋夜中,营造出一种余兴未尽的氛围,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生活的热爱。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厚的情感,展现了范仲淹对和平时代的珍视和对友谊的重视,体现了他高远的思想境界和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万里承平尧舜风: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太平盛世,暗示作者对当前社会的满意。
  2. 使君尺素本空空:说明友人的信虽短,但情谊深厚。
  3. 庭中无事吏归早:表达了宁静的环境,官吏早早回家,显示生活的安稳。
  4. 野外有歌民意丰:农民在田野中欢歌,寓意丰收和生活的富裕。
  5. 石鼎斗茶浮乳白:形象地描绘了茶水的洁白,突显宴会的雅致。
  6. 海螺行酒滟波红:酒在水面上荡漾,展现出宴席的热闹和欢愉。
  7. 宴堂未尽嘉宾兴:宴席上嘉宾们的兴致未减,表现出良好的社交氛围。
  8. 移下秋光月色中:秋天的月光映衬着宴会,增添了诗的意境。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韵律感。
  • 比喻:通过“石鼎”、“海螺”等意象,营造出细腻的生活场景。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尧舜:象征理想的统治。
  • 尺素:代表着友谊与情感的传递。
  • 石鼎:象征着雅致的生活情趣。
  • 海螺:代表着热情好客的社交氛围。
  • 秋光月色:寓意着宁静与丰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友谊的珍视
    • B. 对战争的感慨
    • C. 对生活的无奈
  2. 诗中提到的“尧舜风”指的是什么?

    • A. 和平的时代
    • B. 战争的残酷
    • C. 自然的美好
  3. “石鼎斗茶”中的“石鼎”象征什么?

    • A. 战争
    • B. 雅致生活
    • C. 自然灾害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范仲淹的《酬李光化见寄二首》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均反映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范仲淹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而王之涣则更强调对自然景观的描绘。


参考资料:

  1. 《宋代诗词选》
  2. 《范仲淹传》
  3.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