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新安佥厅拄笏亭》
时间: 2024-12-29 17:09: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山如高人,可仰不可亵。
山中老锄犁,山前走车辙。
终日对孱颜,如目不见睫。
高人与高山,千里风期接。
妙思入青冥,毫端寄明灭。
况复簿领中,见此寒岌页。
悠然境意会,刍豢端自悦。
手板亦何为,趋势走背汗浃。
从渠且倒持,吾自支吾颊。
白话文翻译:
高山就像高人一样,令人仰望却不可亵渎。
山中耕作的老农和山前的车辙痕迹,
整天面对着苍白的面容,仿佛眼睛看不到睫毛。
高人与高山,千里之外的风都能相互接通。
妙思渗入青冥,笔尖寄托着明暗的情感。
更何况在簿子的边缘,看到这寒冷的笔记。
悠然自得的境界令人体会,随意的生活自得其乐。
手掌又有什么用呢,趋势使我满身汗水。
只是随意地倒持着笔,我自顾自地微笑。
注释:
- 高山如高人:形容高山像高人一样,令人敬仰。
- 不可亵:不可轻视或冒犯。
- 孱颜:苍白的面容,形容疲惫或生病的样子。
- 千里风期接:指高人与高山间的沟通与共鸣。
- 妙思入青冥:指灵感与思绪进入深邃的境界。
- 寒岌页:寒冷而不易阅读的笔记。
- 刍豢:指草料与豢养的意思,这里引申为生活的琐事。
- 支吾颊:形容微笑或自得的神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儆,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体现出对自然和人生哲理的思考,风格清新脱俗,善于用意象表达深邃的情感。
创作背景
《题新安佥厅拄笏亭》创作于宋代新安地区,诗中反映了诗人对高山的仰慕与人生态度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感悟,体现出一种哲理性的思考方式。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高山与高人的比喻,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对自然的崇敬与对人生的思考。诗的开篇以“高山如高人”引入,既是对自然的描述,也是对高尚人格的向往。接着,诗人描绘了山中老农的耕作,和车辙的痕迹,展现出一种朴实的生活场景,似乎在告诉我们,真正的高尚并不只存在于高山之上,更在于生活的点滴中。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以“终日对孱颜”揭示了人生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疲惫与无奈,似乎在探讨人如何在困境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淡然。接下来的“妙思入青冥,毫端寄明灭”,则表现出诗人在思绪的飞扬与创作上的追求,表达了在高山的启发下,灵感的迸发。
最后几句则可以看作是对生活的感悟与反思,诗人以悠然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琐碎,强调了生活的本质在于自得其乐。整首诗呈现出一种平和而深邃的气质,既有对自然的敬仰,也有对人生的思考,仿佛在诠释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高山如高人:开篇以高山作比,表现对高人的崇敬。
- 可仰不可亵:强调高人的不可侵犯性。
- 山中老锄犁:描写山中耕作的场景,展现生活的朴实。
- 山前走车辙:进一步描绘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
- 终日对孱颜:反映内心的疲惫与生活的无奈。
- 高人与高山,千里风期接: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联系。
- 妙思入青冥,毫端寄明灭:展现诗人的创作灵感与思考。
- 况复簿领中,见此寒岌页:指在创作中遇到的困难。
- 悠然境意会:表达内心的淡定与自得。
- 手板亦何为,趋势走背汗浃:反思生活的意义与自身的态度。
- 从渠且倒持,吾自支吾颊:最终回到自得其乐的状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高山比作高人,强调其崇高的品格。
- 对仗:如“高人与高山,千里风期接”,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情感,使其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在生活中寻求内心宁静与自得的态度,展现出一种超然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山:象征着高尚、崇高的理想。
- 高人:代表了理想人格。
- 车辙: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
- 寒岌页:象征着创作中的艰辛与困惑。
- 悠然境:代表心灵的宁静与自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高山如高人”所表达的意境是什么? A. 对自然的崇敬
B. 对人的轻视
C. 对生活的无奈
D. 对时间的感慨 -
“终日对孱颜”中“孱颜”指的是什么状态? A. 清晰的面容
B. 苍白的面容
C. 开心的面容
D. 疲惫的面容 -
诗中提到的“妙思入青冥”主要表达了什么? A. 诗人对生活的迷茫
B. 诗人灵感的迸发
C. 诗人对自然的描绘
D. 诗人对人生的失望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吴儆的《题新安佥厅拄笏亭》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均表现出对自然的深切感悟与人生哲学的思考。王维通过描绘自然的宁静,反映内心的平和;而吴儆则通过高山与高人的比喻,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及自我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