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王安石的《陪友人中秋夕赏月》
海雾看如洗,秋阳望却昏。
光明疑不夜,清莹欲无坤。
扫掠风前坐,留连露下尊。
苦吟应到晓,况有我思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之夜,海面上雾气弥漫,清澈的月光与昏暗的秋阳形成对比,似乎夜晚并不完全黑暗,月光明亮而清澈,仿佛没有阴影。诗人坐在微风中,沉醉于酒杯之下,直到东方的晨光逼近,思绪依然在心中徘徊,难以散去。
注释:
- 海雾:指海面上弥漫的雾气,象征迷离与模糊的景象。
- 秋阳:秋天的阳光,给人一种温暖而淡淡的感觉。
- 光明:月光明亮,给人以安宁和美好的感受。
- 清莹:形容月光清澈而亮丽。
- 扫掠:指微风轻轻掠过。
- 露下尊:指在露水下喝酒,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 苦吟:沉思吟咏,表达诗人对人生和情感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倡导新法,进行政治改革,致力于国家的富强和民众的福祉。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常融入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中秋之夜,正值秋季,月明之时,适合与友人共饮赏月。王安石通过此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隐含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陪友人中秋夕赏月》是一首典型的中秋诗,诗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中秋之夜的美景。开头两句“海雾看如洗,秋阳望却昏”就展现了一幅朦胧而清新的画面。海上雾气弥漫,仿佛刚刚被洗净,阳光的余晖也显得有些昏暗,这种对比不仅渲染了秋天的气氛,也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孤独。
接下来的“光明疑不夜,清莹欲无坤”则通过月光的描绘,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意境。明亮的月光似乎让夜晚变得不再黑暗,而清澈的光辉则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这种意象让人感到诗人对月光的赞美与向往,月亮不仅是自然的景象,更是情感的寄托。
“扫掠风前坐,留连露下尊”中,诗人写到自己在微风中坐着,饮酒赏月,描绘了一种惬意的生活情景。然而,最后两句“苦吟应到晓,况有我思存”则让人意识到,尽管外在环境美好,内心的苦闷与思绪却难以平息。诗人在这宁静的夜晚,思考着人生,感慨着情感的复杂,形成了对比鲜明的情感张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具有浓厚的哲理性与感性,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海雾看如洗:描绘海面上的雾气,清晨的雾气似乎刚刚被洗净,给人一种清新感。
- 秋阳望却昏:秋天的阳光透过雾气,却显得有些暗淡。
- 光明疑不夜:明亮的月光使得夜晚似乎没有那么黑暗,传达出一种温暖与安宁的感觉。
- 清莹欲无坤:清澈的月光让人感到仿佛没有阴影,象征着纯净与美好。
- 扫掠风前坐:诗人坐在微风中,感受着自然的轻柔。
- 留连露下尊:在露水下,诗人沉浸在酒杯中,流连忘返。
- 苦吟应到晓:夜晚的沉思与吟咏,直到清晨来临。
- 况有我思存:尽管外在环境美好,内心的思绪却难以平息。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海雾看如洗”,将雾气比作刚刚洗净,强化了清新感。
- 对仗:诗中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加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将月光描绘得如同有生命般,传达出诗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中秋的景致与诗人内心的思索,传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表现了孤独与希望交织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雾:象征神秘与模糊,营造出一种超现实的氛围。
- 秋阳:代表温暖与希望,尽管存在昏暗的一面。
- 光明:象征着美好与宁静。
- 清莹:代表纯净的情感与心境。
- 露下尊:象征着惬意与享受,表现出诗人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王安石生活在哪个时代?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
诗中“光明疑不夜”表达了什么意象? A. 夜晚的黑暗
B. 月光的明亮
C. 太阳的光辉
D. 星星的闪烁 -
诗人对友人的思念通过哪些意象表现?
A. 秋阳
B. 海雾
C. 清莹的月光
D. 以上皆是
答案:
- B
- B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陪友人中秋夕赏月》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达了对月亮的赞美和对家乡的思念。然而,王安石的诗更侧重于与友人共赏美景的情境,而李白的诗则体现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两首诗在意象和情感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不同的审美取向和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集》
- 《宋代文学概论》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通过以上的学习和分析,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王安石的《陪友人中秋夕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