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沈兴宗察院出使湖南》
时间: 2025-01-14 16:13:0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沈兴宗察院出使湖南
王安石
谏书平日皂囊中,
朝路争看一马骢。
汉节饱曾冲海雾,
楚帆聊复借湖风。
皇华命使今为重,
直道酬君远亦同。
投老承明无补助,
得为湘守即随公。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谏书平时藏在皂囊中,朝廷的道路上争相观看一匹骏马。汉朝的节令曾经抵挡海上的雾霭,楚地的帆船则借着湖上的风行驶。皇帝的命令让你出使,责任重大,走正道报答君主,虽远也能相同。年老后仍然承明无所助,若能担任湘地的守卫,便可随你而去。
注释
- 谏书:劝谏的书信。
- 皂囊:黑色的袋子,这里指藏书的地方。
- 朝路:朝廷的道路,形容朝廷事务繁忙。
- 马骢:指一匹优秀的马。
- 汉节:汉朝的节令,与海雾相对比,表明历史的厚重。
- 楚帆:指楚地的船只。
- 皇华:指皇帝的旨意。
- 承明:指年老而仍在执政。
- 湘守:指湘江地区的守卫职务。
典故解析
- 汉节: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代表着强盛和繁荣。
- 楚帆:楚地是指今湖北一带,历史上是文化和经济发达的区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著名的变法派领袖。他一生致力于政治和经济改革,提倡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治国方针,是“熙宁变法”的主要推行者。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王安石任职期间,沈兴宗作为他的朋友被派往湖南出使,王安石以诗表达对其的祝福和对国家事务的关心。
诗歌鉴赏
《送沈兴宗察院出使湖南》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关怀的送别诗。王安石通过对沈兴宗出使湖南的描绘,展现了他对国家事务的关注和对朋友的期许。从开头“谏书平日皂囊中”可以看出,王安石将谏书视为一种责任和使命,暗示出使的任务并非轻松。接着“朝路争看一马骢”则展现出沈兴宗在朝廷中的重要地位,仿佛他就是那匹骏马,受人瞩目。
诗中提到“汉节饱曾冲海雾”,则用汉朝的历史来映衬出国家的沧桑与变迁,强调了出使的重大意义。而“楚帆聊复借湖风”则表现了出使湖南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怀,给人以温暖和希望。王安石在诗的最后,透出一种对老年的感慨,“投老承明无补助”,表达了对未来的思考和对事业的执着。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既有对朋友的祝福,也有对国家和历史的深思,展现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的责任感和作为诗人的艺术才华。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谏书平日皂囊中:说明为谏言而准备的书信常备在身边。
- 朝路争看一马骢:引出沈兴宗在朝廷中受到重视,形象鲜明。
- 汉节饱曾冲海雾:提及历史,显示国家的沧桑与责任。
- 楚帆聊复借湖风:描绘出使时的自然风光,营造出和谐的氛围。
- 皇华命使今为重:强调出使的责任重大,表明皇帝的期望。
- 直道酬君远亦同:表达忠诚与报国之心,无论路途多远都愿意奉献。
- 投老承明无补助:感叹年老但依然希望有所作为。
- 得为湘守即随公:希望能在湘地工作,体现对朋友的支持。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汉节饱曾冲海雾,楚帆聊复借湖风”,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马骢”比喻沈兴宗的才干与地位,形象生动。
-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国家事务的关注,传达了忠诚、责任与期望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皂囊:象征着智慧与知识的储备。
- 马骢:象征着优秀的人才与光明的前途。
- 汉节:象征着历史的厚重与责任。
- 湘守:代表着对国家与家乡的忠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王安石的《送沈兴宗察院出使湖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祝福与期望
- B. 失落与哀伤
- C. 愤怒与抗议
-
诗中提到的“汉节”象征着什么?
- A. 自然风光
- B. 历史的责任
- C. 个人的荣耀
-
诗的最后一句“得为湘守即随公”中的“湘守”指的是:
- A. 湘江地区的守卫职务
- B. 一个历史人物
- C. 一种自然景观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by 杜甫
- 《早发白帝城》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王安石的《送沈兴宗察院出使湖南》与杜甫的《登高》,二者都体现了对国家和历史的深刻思考,但王安石更侧重于友人的祝福与期望,而杜甫则表达了对人生苦难的感慨。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选》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