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 其二》
时间: 2025-01-10 02:48:0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行路难 其二
作者: 薛始亨 〔明代〕
君不见双龙精,斗牛之间紫气明。
徒能夜夜烛玄象,从来空自埋丰城。
天生神物犹如此,逸骥长鸣感知己。
儒冠难见汉郦生,智囊易羡秦樗里。
金貂世胄列金张,日夕歌钟过赵李。
屠沽宁灭祢衡刺,异才谁倒王孙屣。
行路难,行路难,故乡东望路漫漫。
年年寒雁梅花国,岂堪带缓滞长安。
白话文翻译
你难道没有见到双龙的精灵吗?在斗牛之间紫气氤氲,显得无比明亮。
只是在夜晚照亮那些神秘的象征,最终却只能空自埋藏于丰城。
天生的神物都是这样的,逸骥长鸣感受志同道合的人。
儒生的帽子难见汉朝的郦生,智者的智慧容易羡慕秦国的樗里子。
金貂的世家名门都列在金张之下,日日夜夜的歌声和钟声传遍赵李家。
屠沽之人难以消灭祢衡的刺客,异才又有谁能推倒王孙的屣。
行路难,行路难,我在故乡的东边遥望,路途漫漫。
年年寒雁飞回梅花的地方,怎能忍受缓慢滞留在长安?
注释
- 双龙精:传说中的神灵,象征非凡的才能。
- 斗牛:指斗牛场,形容紫气明亮的场景。
- 玄象:神秘的象征。
- 丰城:古地名,象征埋没的才能。
- 逸骥:比喻有才能的人。
- 儒冠:儒生的帽子,象征读书人。
- 汉郦生:指汉朝的名士郦食其。
- 智囊:聪明的人。
- 秦樗里:指秦国的樗里子,是隐喻智者。
- 金貂世胄:指显赫的世家。
- 屠沽:屠户。
- 祢衡:历史上著名的刺客,象征反叛者。
- 王孙屣:指王孙的鞋,表明高贵的身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薛始亨,明代诗人,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志向和对社会的思考为主。其诗风豪放,常用典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行路难 其二》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作者的个人经历有关。诗中表达了对才能被埋没和行路难的感慨,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困境与不平等。
诗歌鉴赏
《行路难 其二》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与对自身才能的思考。开篇以双龙精与斗牛的壮丽场景,映照出世间英才的稀缺与珍贵。接着,诗人用“徒能夜夜烛玄象”来揭示天才的孤独与无奈,暗示即使拥有才能,也难以得到应有的认同与施展的机会。
诗中多次提及历史人物,如郦生、樗里,反映出作者对历史的敬仰及对当代士人的失望。通过对比不同人才的命运,展现了社会对人才的忽视与埋没,使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无奈与悲哀。
最后,作者以“行路难,行路难”作为结尾,强调了归乡路途的艰难,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现状的无力感。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体命运的反思,更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批判,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君不见双龙精,斗牛之间紫气明。
- 诗人以双龙的神话传说引入,强调才能的珍贵与不可得。
- 徒能夜夜烛玄象,从来空自埋丰城。
- 暗示即使才华横溢,也难以施展,最终只能被埋没。
- 天生神物犹如此,逸骥长鸣感知己。
- 表达了对杰出人才的渴望与同感。
- 儒冠难见汉郦生,智囊易羡秦樗里。
-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提及,表达对现状的不满。
- 金貂世胄列金张,日夕歌钟过赵李。
- 描绘富贵人家的歌舞升平,与平庸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
- 屠沽宁灭祢衡刺,异才谁倒王孙屣。
- 表达对反叛者与高贵身份的无奈与嫉妒。
- 行路难,行路难,故乡东望路漫漫。
- 重复强调归乡的艰难,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年年寒雁梅花国,岂堪带缓滞长安。
- 以寒雁和梅花象征故乡,表现对长安的无奈与不满。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才比喻为“神物”,增强了其珍贵性。
- 对仗:如“屠沽宁灭祢衡刺”,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夸张:通过夸张描绘才华与命运的落差,传达诗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个体才能被埋没与社会对人才的忽视的深刻反思,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具有一定的悲剧色彩。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双龙:象征非凡的才能与命运。
- 寒雁:象征孤独与思乡。
- 梅花:象征坚韧与美丽。
- 丰城:暗示埋没的人才与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逸骥”比喻什么? A. 逸乐的马
B. 有才能的人
C. 失落的灵魂
D. 平庸的人 -
“行路难,行路难”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失落与无奈
C. 自信
D. 希望 -
诗人提到的“汉郦生”代表了什么? A. 失落的才子
B. 平民百姓
C. 富贵之人
D. 反叛者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行路难》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词对比
《行路难》与《行路难 其二》对比:
- 李白的《行路难》更强调个人的豪情壮志,而薛始亨的《行路难 其二》则更注重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与对个体命运的思考。
参考资料
- 相关书目:
- 《明代诗歌鉴赏》
- 《古诗词解析典》
这首诗通过深刻的思考与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人才命运的思考与对社会不公的感慨,为我们提供了对古代社会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