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戊午春感四首 其三》

时间: 2025-01-06 09:40:15

士女熙春足胜游。

羸躯到春见春羞。

强因山色一登楼。

芳草自然堪下泪,萱花何事可忘忧。

此情分付醉时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士女熙春足胜游。
羸躯到春见春羞。
强因山色一登楼。
芳草自然堪下泪,
萱花何事可忘忧。
此情分付醉时讴。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气息让男女老少都沉浸在游玩的快乐中。
我这瘦弱的身躯来到春天,却感到无比羞愧。
我勉强登上高楼,欣赏山色。
那芳草自然让我忍不住流下眼泪,
萱花为何让我忘却不了忧愁?
这种情感只能在醉酒时歌唱来寄托。

注释

  • 士女:指的是士人和女子,泛指有身份的人。
  • 熙春:春天的美好景象,温暖而生机勃勃。
  • 羸躯:形容瘦弱的身体。
  • 山色:指山的颜色和景色,通常用来形容自然的美。
  • 芳草:指香草,象征春天的生机和美好。
  • 萱花:萱草的花,常被用作忘忧的象征。
  • 此情分付:将这种情感寄托给酒醉后的歌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侃(1885-1936),字希白,号星华,晚号闲云,近现代诗人、学者,精于诗词,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情感。他的诗风沉稳,有着典雅的气质,常常流露出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戊午年春天,正值作者对春天的感悟和感伤之时。春天象征着新生与希望,但对于身处困境的人,春天也可能带来无尽的思索与忧愁。诗中通过对春景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奈的情感。

诗歌鉴赏

黄侃的《浣溪沙·戊午春感四首 其三》以春天的景象为背景,透过个人的情感体验,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诗人以“士女熙春足胜游”开篇,描绘了春天的繁华与热闹,但随即转入自我反思,展现出内心的孤独与困惑。诗人将自己“羸躯”与春天的美好进行对比,产生了“见春羞”的复杂情感,这种自卑与羞愧感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敏感和无奈。

接下来的“强因山色一登楼”,表达了诗人努力寻求美好、追求高远的愿望,但同时也隐含了一种勉强的无奈。山色的美丽并没有消解内心的忧伤,反而使其更加凸显。此后,“芳草自然堪下泪,萱花何事可忘忧”,在生机勃勃的草色与令人快乐的花朵中,诗人却因无法忘却的忧愁而流泪,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春天的美与内心的悲哀之间的冲突。

结尾的“此情分付醉时讴”,则是将情感寄托于酒醉之中,显示出一种对抗现实的无奈与逃避。整首诗在描绘春天的同时,深刻反映了个体对生活的感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索,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士女熙春足胜游:春天的氛围让士人和女子都沉浸在游玩的快乐中,表现出春的生机与活力。
  2. 羸躯到春见春羞:瘦弱的身体在春天的美景中感到羞愧,暗示出自卑与对比。
  3. 强因山色一登楼:勉强登上高楼,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4. 芳草自然堪下泪:芳草的美好却让人忍不住流泪,表达内心的悲伤。
  5. 萱花何事可忘忧:即便是快乐的萱花,也无法让人忘却忧愁,表现出对生活的无奈。
  6. 此情分付醉时讴:情感只能在醉酒时寄托于歌唱,体现出逃避现实的态度。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将春天的美好与自身的羸弱进行对比,强化了诗人内心的矛盾。
  • 拟人:将“芳草”“萱花”赋予情感,表现出它们在诗人心中所引发的情感波动。
  • 比喻:用“醉时讴”比喻对情感的寄托,表现出一种无奈的自我解脱。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内心忧愁的冲突,展现了对生命的反思与感慨,体现了一种深沉的情感与社会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机与希望,但在诗中却也引发忧愁。
  • 山色:代表自然的美,象征着追求与向往。
  • 芳草:象征春天的生机,与诗人的感伤形成对比。
  • 萱花:忘忧的象征,却在诗中引发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羸躯”指的是什么?

    • A. 强壮的身体
    • B. 瘦弱的身体
    • C. 健康的身体
  2. “芳草自然堪下泪”中,芳草的意象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忧伤
    • C. 无聊
  3. 这首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什么?

    • A. 欢快
    • B. 忧愁
    • C. 愤怒

答案

  1. B. 瘦弱的身体
  2. B. 忧伤
  3. B. 忧愁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1.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表现了孤独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但更加强调了酒的解脱。
  2. 杜甫《春望》:在春天中表现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情感更加沉重。
  3.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描写草木生长与情感的流转,强调了生离死别的感伤。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诗经与汉乐府》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