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画屏内姐自海隅还元宵前二日与游赏兰圃重来又十年前往事因赋》

时间: 2025-01-04 07:58:08

十载年光别梦新。

重来犹是雨吹门。

浓阴沈绿绿侵尘。

兰苑绯桃风片片,桃根桃叶两无因。

谁教閒笑似人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十载年光别梦新。重来犹是雨吹门。浓阴沈绿绿侵尘。兰苑绯桃风片片,桃根桃叶两无因。谁教閒笑似人人。

白话文翻译:

十年光阴,往事如梦,重回此地,依然是雨打门窗,浓密的阴云和绿色的植被掩盖了尘埃。兰园中,绯红的桃花在微风中飘落,桃树的根和叶子似乎都没有什么因缘。是谁让我们在这里闲笑,仿佛每个人都在这里。

注释:

  1. 十载:十年,指时间的流逝。
  2. 年光:年华,光阴的意思。
  3. 别梦新:离别后的梦境,意指对过去的回忆和怀念。
  4. 浓阴:浓密的阴影或阴云,暗示天气的阴沉。
  5. 沈绿:深沉的绿色,带有生机却又压抑。
  6. 兰苑:兰花园,特指盛开的兰花的地方。
  7. 绯桃:绯红的桃花,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象。
  8. 无因:没有原因,暗示一种无奈的感觉。
  9. 閒笑:悠闲的微笑,带有轻松的意味。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著名的典故,但通过对时间流逝和自然景象的描写,暗含了对生命无常和美好回忆的感慨,反映出诗人在游赏之际的思虑与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吴灏,现代诗人,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象和人文情怀。其作品多关注于个人情感与自然的关系,风格清新流畅。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元宵节前夕,诗人重游兰圃,十年后再见故地,激起了对往昔的回忆与新的感慨,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思考以及对美好瞬间的珍惜。

诗歌鉴赏:

这一首《浣溪沙》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十年重游的感受。诗的开头“十载年光别梦新”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离别后的感慨,仿佛岁月在不经意间改变了一切。接着,诗人写道“重来犹是雨吹门”,通过雨声的描绘,渲染了一种湿润而又略显忧伤的氛围,仿佛过去的记忆在雨中更加清晰。

“浓阴沈绿绿侵尘”一句,浓重的绿色与尘埃的对比,既展现了自然的生机,又隐含了对现实的感伤。随后的“兰苑绯桃风片片”,则通过桃花的飘落,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易逝与无常。而最后的“谁教閒笑似人人”,将诗人内心的疑惑与思考升华至对人性的探讨,似乎在问谁能让我们在这时光的变迁中依旧保持轻松的心态。

整首诗结合了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吴灏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情感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十载年光别梦新:十年的时间过去,旧梦依旧新鲜,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与回忆的深刻。
  2. 重来犹是雨吹门:再次回到这里,依然是雨打着门,象征着对往昔的怀念与现实的交融。
  3. 浓阴沈绿绿侵尘:浓密的阴影和绿色覆盖了尘埃,暗示了自然的生机与时间的沉重感。
  4. 兰苑绯桃风片片:兰花园中的桃花在风中飘落,象征着美的瞬息万变。
  5. 桃根桃叶两无因:桃树的根和叶子都没有缘由,表达了一种对缘分和生命无常的感慨。
  6. 谁教閒笑似人人:在此情此景中,谁能让我们依旧笑对人生,反映了对人性与生活态度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时间比作梦境,强调其虚幻与珍贵。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如“桃根桃叶”,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时光流逝与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慨,以及对过往美好瞬间的珍惜,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年光:象征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珍贵。
  • :象征忧伤与思念。
  • 浓阴:代表生活中的沉重与压抑。
  • 兰苑、绯桃:象征美好与短暂。

这些意象不仅营造了丰富的自然画面,也深刻体现了诗人的内心感受和对生活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时间的流逝
    • B. 爱情
    • C. 友情
    • D. 家乡
  2. “十载年光别梦新”中的“梦”指的是什么?

    • A. 现实
    • B. 回忆
    • C. 未来
    • D. 理想
  3. 诗中提到的“兰苑”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美好
    • C. 伤感
    • D. 人生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吴灏的《浣溪沙》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达了对过往的思念与时间的流逝,但吴灏更侧重自然景象的描绘,而李清照则更多地体现个人情感的细腻与深沉。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均表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参考资料:

  • 《现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诗词精华》
  • 《吴灏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