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 其七
午倦慵将绣帖移。
却揎朱袖捲帘儿。
枝头已有嫩莺啼。
薄倖客游芳草路,
相思人在落花时。
暮云楼外远山迷。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午后倦怠懒散,我把绣帖移开。
不禁撩起朱色的袖子,卷起帘子。
树枝上已经传来嫩莺的啼鸣。
薄情的游子在芳草路上徘徊,
相思的人在落花时节愁苦。
傍晚的云在楼外,远山变得朦胧迷离。
注释:
字词注释:
- 倦慵:疲倦懒散。
- 绣帖:刺绣的图样。
- 朱袖:红色的袖子。
- 捲帘儿:卷起窗帘。
- 薄倖:薄情,意指对情感的漠然。
- 芳草路:指美丽的草地或小道。
- 相思:思念、怀念。
- 落花时:落花的季节,象征着无奈和凋零。
- 暮云:傍晚的云彩。
- 远山迷:远处的山被云雾遮盖,显得朦胧。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相思”一词在古诗词中常常用来表达对远方情人的思念,具有普遍的文化背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俞士彪是清代的一位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作以细腻的情感和清丽的风格著称,常描绘自然与人情的交融。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春夏之交,描绘了诗人在午后感受的倦意与思念之情,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情感的深切理解。
诗歌鉴赏:
《浣溪沙 其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午后倦怠的状态,以及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开头的“午倦慵将绣帖移”,展现了诗人慵懒的状态,仿佛我们也能感受到那种困倦和不愿动弹的惬意。而随后的“却揎朱袖捲帘儿”,则进一步展示了诗人试图清理自己心境的动作,表现出内心的一种不安与渴望。
“枝头已有嫩莺啼”,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还暗示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接下来“薄倖客游芳草路”则转入思念的情绪,薄情的游子在芳草中徘徊,彰显出一种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与无奈。最后两句“相思人在落花时”与“暮云楼外远山迷”,既有对离别的惆怅,也有对未来的迷茫,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孤独感。
整首词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巧妙地反映了人内心的情感波动,让读者在欣赏美丽的同时,也感受到那份深沉的思念与惆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午倦慵将绣帖移:午后感到疲倦懒散,随意挪动手中的绣帖,体现了诗人的慵懒与放松。
- 却揎朱袖捲帘儿:轻轻撩起红色的袖子,卷起窗帘,表现了诗人对外界的向往。
- 枝头已有嫩莺啼:描述春天的景色,嫩莺的啼鸣给人带来生机,同时也暗示生命的活力。
- 薄倖客游芳草路:薄情的人在芳草之路上游荡,表现出一种孤独与无目的的状态。
- 相思人在落花时:相思之人在落花的时节,暗示情人间的离别与思念。
- 暮云楼外远山迷:傍晚的云彩遮住了远山,带来一种朦胧感,象征着未来的迷茫。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落花”比作离别的情景,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拟人:将枝头的莺啼赋予生命,使得自然与情感交融。
- 对仗:如“薄倖客游芳草路”与“相思人在落花时”,展现了对称的美感。
主题思想:
全诗的中心思想是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思念与孤独,探讨了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午后:象征慵懒与放松的时间。
- 嫩莺:象征生命与希望。
- 芳草:象征美好的回忆与青春。
- 落花:象征离别与无奈。
- 暮云:象征迷茫与不确定的未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午倦慵”指的是: A. 精力充沛
B. 疲倦懒散
C. 兴致勃勃 -
“薄倖客”指的是: A. 忠诚的人
B. 薄情的人
C. 忍耐的人 -
诗中描绘的鸟是: A. 大雁
B. 鹊
C. 嫩莺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样表现了对往昔的怀念与感伤。
- 李清照《如梦令》:描绘了思念与离愁。
诗词对比:
对比俞士彪的《浣溪沙 其七》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思念与孤独,但前者通过自然描写来展现内心情感,而后者则更直接地表达了对离愁的感受。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 《古诗词百家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