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呈李逢吉舍人》

时间: 2025-01-01 12:32:24

华夷文物贺新年,霜仗遥排凤阙前。

一片彩霞迎曙日,

万条红烛动春天。

称觞山色和元气,端冕炉香叠瑞烟。

共说正初当圣泽,试过西掖问群贤。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元日呈李逢吉舍人
作者:杨巨源

华夷文物贺新年,
霜仗遥排凤阙前。
一片彩霞迎曙日,
万条红烛动春天。
称觞山色和元气,
端冕炉香叠瑞烟。
共说正初当圣泽,
试过西掖问群贤。

白话文翻译

在新年到来之际,华夏与夷狄的文物共同庆贺,
寒霜中的仪仗队在凤阙前远远排开。
一片彩霞迎接着晨曦,
万条红烛在春天里摇曳。
举杯畅饮,山色与元气交融,
香炉中的香烟袅袅升起,叠成瑞气。
大家共同谈论着新年初始的美好祝愿,
试着走过西掖,去询问各路贤士。

注释

  • 华夷:指华夏和夷狄,象征中原与边疆的文化交融。
  • 霜仗:指寒冷天气中的仪仗,表现出节日的庄重气氛。
  • 凤阙:象征帝王的宫殿,体现出盛大的仪式感。
  • 彩霞:晨曦中的美丽云彩,寓意新年的美好开始。
  • 红烛:象征光明与温暖,寓意春天的到来。
  • 称觞:举杯畅饮,表示祝贺和庆祝。
  • 瑞烟:预示吉祥的烟雾,象征美好的祝愿。
  • 西掖:指宫廷的某个地方,可能是向贤士请教的场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巨源,唐代诗人,字子容,号千里,生于盛唐时期。他的诗歌以风格清新、意境优美著称,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元旦之际,正值新春佳节,诗人借此机会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对朋友的问候,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元旦的喜庆气氛和人们对新年的期盼。首联“华夷文物贺新年”引入了华夏与夷狄文化的交融,体现了国泰民安的景象,显示出诗人对社会和谐的向往。接着,霜仗的描绘和凤阙的象征,营造出一种庄重而典雅的节日氛围,仿佛让人感受到那一刻的庄严与宁静。

中间部分“一片彩霞迎曙日,万条红烛动春天”则使用鲜艳的色彩与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新年晨曦的美丽与春天的活力,红烛的摇曳不仅象征着光明的到来,也暗示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后面的“称觞山色和元气,端冕炉香叠瑞烟”更是将人们的祝福与自然的灵气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最后两句“共说正初当圣泽,试过西掖问群贤”则表现了人们对贤士的尊重与求教的愿望,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诗人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有更大的进步与交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华夷文物贺新年:两种文化在新年这一天相聚,象征和谐与团结。
  • 霜仗遥排凤阙前:寒霜中的仪仗队伍在皇宫前严整排开,体现出节日的庄重。
  • 一片彩霞迎曙日:晨曦的到来,象征着新年的希望。
  • 万条红烛动春天:红烛象征着光明,动荡的红烛似乎在欢庆春天的到来。
  • 称觞山色和元气:人们在举杯畅饮时,山的色彩与天地之气相融合,寓意美好的祝福。
  • 端冕炉香叠瑞烟:香炉中升起的香烟,象征着吉祥的祈愿。
  • 共说正初当圣泽:大家一起畅谈新年的美好愿景。
  • 试过西掖问群贤:走到西掖,向贤士请教,表现了对知识的渴求。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霜仗遥排凤阙前”和“一片彩霞迎曙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将“彩霞”和“红烛”比作春天的象征,寓意新生活的到来。
  • 象征:红烛、瑞烟等象征光明与吉祥,表现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新年的祝福与对和谐社会的向往,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期望以及对贤士的尊重,体现了浓厚的人文关怀和积极向上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华夷:文化的交融,象征和谐。
  • 霜仗:庄重的气氛,体现节日的隆重。
  • 彩霞:新生的希望与美好。
  • 红烛:光明与温暖,春天的象征。
  • 瑞烟:吉祥的象征,预示着美好的祝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华夷”指的是: A. 西方与东方
    B. 华夏与夷狄
    C. 城市与乡村
    D. 文化与经济

  2. 填空题:诗中“一片彩霞迎曙日,万条红烛动__”。

  3. 判断题:诗中体现了诗人对贤士的尊重与求教的愿望。(对/错)

答案

  1. B
  2. 春天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元日》:王安石的《元日》同样描绘了新年的气氛,具有相似的主题。
  • 《新年作》:白居易的《新年作》,表达了对新年的期盼与祝福。

诗词对比

  • 王安石的《元日》与杨巨源的《元日呈李逢吉舍人》在节日的描绘上有相似之处,但王安石更侧重于个人情感,而杨巨源则更强调社会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