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孤城笛满林,断续共霜砧。
夜月降羌泪,秋风老将心。
静过寒垒遍,暗入故关深。
惆怅梅花落,山川不可寻。
白话文翻译:
在孤城的四周,笛声在树林中回荡,声声断续,和霜打的石头相伴。夜晚的明月照耀着,仿佛带来了羌族的泪水,秋风吹来,让人感到心中苍老的忧伤。静静地经过寒冷的垒墙,暗自走入那遥远的故乡关口。心中惆怅,梅花已然凋落,山川河流再也无法寻觅。
注释:
- 孤城:指的是偏远、孤立的城池,常常象征着孤独与悲凉。
- 笛:古代乐器,用于表达情感。
- 霜砧:霜打的砧板,常用来比喻寒冷的环境。
- 羌泪:羌族人的眼泪,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与悲伤。
- 老将心:心境如老者,沉重而忧伤。
- 寒垒:寒冷的城墙,象征孤独和防守的状态。
- 故关:故乡的关口,暗示对故乡的思念。
- 梅花:梅花是高洁的象征,惆怅梅花落表明了对美好事物的失去。
典故解析:
- 梅花:在中国文化中,梅花象征着坚韧与高洁,诗中提到梅花凋落,暗示美好事物的逝去与无可挽回的失落。
- 羌泪:羌族是中国西北地区的民族,曾与中原文化有交往,羌泪象征着离乡的悲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巨源,唐代诗人,以其感伤而富有哲理的诗作而闻名。他的诗风多表现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常带有淡淡的忧伤。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家动荡、边疆不宁之时,诗人借此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长城闻笛》是一首深具情感和意象的诗作,通过描写孤城的笛声和四周的自然景色,传达出一种孤独与哀伤的情绪。诗的开头以“孤城”引入,瞬间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笛声在树林间回荡,给人以深远的思绪。接下来的“断续共霜砧”,不仅暗示了环境的寒冷,也象征着情感的断裂和不完整,笛声似乎在诉说着难以言喻的愁苦。
“夜月降羌泪,秋风老将心”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夜晚的明月仿佛是羌族人的泪水,渗透出一种对故乡的思念与无奈。而“秋风老将心”则展现出时间对心灵的侵蚀,秋风带来的不只是季节的变迁,更是对生命无常的感悟。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静过寒垒遍,暗入故关深”,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游荡与探索,虽然身处边塞,却渴望回归故乡,暗示着对家园的向往与归属感。结尾的“惆怅梅花落,山川不可寻”,则是对美好事物的惋惜,梅花的凋零象征着青春与美好的逝去,而“山川不可寻”则表达了对过去的迷茫与无奈,令人深思。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构建出一个孤独而哀伤的意境,极具感染力,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故乡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孤城笛满林”:孤独的城市里,笛声在树林中回荡,表达出诗人的孤独感。
- “断续共霜砧”:笛声断断续续,与霜打的砧板相伴,暗示情感的断裂与环境的冷清。
- “夜月降羌泪”:夜空中的明月照耀着,似乎带来了羌族人的眼泪,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
- “秋风老将心”:秋风吹来,带走了年轻的心,体现出时间的流逝与心境的苍老。
- “静过寒垒遍”:静静地走过寒冷的城墙,暗示孤独的行旅。
- “暗入故关深”:默默走向故乡的深处,表达了对故乡的渴望。
- “惆怅梅花落”:感到惆怅,梅花已然凋零,象征着美好的失去。
- “山川不可寻”:再也无法寻找那些熟悉的山川,表现出对过去的怀念与无奈。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笛声比作情感的表达,霜砧与寒垒象征着孤独与冷清。
- 对仗:如“夜月降羌泪,秋风老将心”,通过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夜月与羌泪结合,使情感更加生动。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孤独、故乡和逝去时光的深刻思考,反映出一种对美好事物失去后的惆怅与无奈之情。
意象分析:
- 笛声:象征着思念与孤独,传达出对过往的回忆。
- 霜砧:表示环境的冷清,增强了孤独的氛围。
- 夜月:象征着思乡之情,明亮而又孤寂。
- 羌泪:代表着离乡的哀伤与对故土的眷恋。
- 梅花:象征着美好与高洁,凋落则暗示失去与惆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孤城”的意象主要传达了什么情感? A. 幸福
B. 孤独
C. 激昂 -
“夜月降羌泪”中的“羌泪”指代什么? A. 对羌族的赞美
B. 对故乡的思念
C. 对秋天的感叹 -
诗的结尾“山川不可寻”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希望
B. 惆怅与无奈
C. 快乐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杜甫与杨巨源的作品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杜甫的作品更具历史感,强调家国情怀,而杨巨源则侧重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杨巨源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