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苍茫临故关,迢递照秋山。
万里平芜静,孤城落叶闲。
露浓栖雁起,天远戍兵还。
复映征西府,光深组练间。
白话文翻译:
在苍茫的故关前,遥远的秋山映照着。
万里平坦的土地静谧无声,孤零零的城池落叶飘散。
浓露中,栖息的雁儿起飞,远方的戍兵归来。
光辉再次映照在征西的府邸上,光影深深交错在练习的间隙里。
注释:
字词注释:
- 苍茫:形容广阔而朦胧的景象。
- 故关:指旧的关口或边境。
- 迢递:形容遥远。
- 平芜:广阔平坦的土地,形容宁静的环境。
- 闲:表示悠闲、安静的状态。
- 露浓:指清晨露水厚重。
- 栖雁:指栖息的雁,象征迁徙的候鸟。
- 戍兵:驻守边疆的士兵。
- 复映:再次映照。
- 光深:光影深邃。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的典故,但涉及到边关生活、孤独和思乡的主题,常见于唐诗,反映了诗人对边疆生活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巨源,唐代诗人,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诗作多以边塞为题材,表现了对家国的思念和对边疆士兵的关怀。其作品常有豪放和深沉的情感,反映了他对社会的关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边疆,作者面对苍茫的自然景象和孤独的生活,产生了对故乡的思念与感慨,体现了边塞诗人对国家与个人情感的交织。
诗歌鉴赏:
《关山月》是一首具有典型边塞诗风格的作品,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边防生活的孤独。第一联通过“苍茫”和“迢递”两词,展现了边疆的辽阔与荒凉,给人一种空旷的感觉。接着,诗人用“万里平芜静,孤城落叶闲”描绘出了一幅宁静的秋景,孤城与落叶相互映衬,突显出一种寂寞的氛围。
随后,诗中提到“露浓栖雁起”,通过栖雁的意象,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迁徙,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而“天远戍兵还”则表达了对戍守边疆士兵的关注和对他们归来的期盼,显示出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
最后两句“复映征西府,光深组练间”将诗意推向更高的层次,光辉的映照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对未来的希望和对故乡的眷恋。整首诗在简练的字句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故乡的无限怀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苍茫临故关:描绘了边关的辽阔与荒凉,给人一种苍凉感。
- 迢递照秋山:秋山延绵,给人一种遥远的美感。
- 万里平芜静:表达了广阔平坦的土地上宁静的氛围。
- 孤城落叶闲:孤零的城池与落叶,显示出一种孤独的状态。
- 露浓栖雁起:浓厚的露水中,栖息的雁儿起飞,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天远戍兵还:远方的戍兵归来,表达了对他们的关心与期待。
- 复映征西府:光辉再次照耀在征西的府邸上,象征着希望。
- 光深组练间:光影深邃,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情感结合,形成生动的意象。
- 拟人:通过“栖雁起”赋予鸟类生命感,增添情感的厚度。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讲究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边关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戍兵的关怀,以及对未来的希望,情感深沉而真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苍茫:象征自然的浩瀚与人心的孤独。
- 孤城:反映孤独与寂寞的边塞生活。
- 露浓:象征清晨的宁静与生命的脆弱。
- 栖雁:代表迁徙与思乡的情感。
- 戍兵:象征守护国家的责任与担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故关”指什么? A. 新的边关
B. 旧的边关
C. 城市 -
诗中“孤城落叶闲”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悲伤
C. 孤独 -
“露浓栖雁起”中“栖雁”象征什么? A. 快乐的鸟
B. 迁徙与思乡
C. 战争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杨巨源的《关山月》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均描绘了边远地区的自然景观,但前者更侧重于表达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而后者则更多展现了壮丽的景色与豪情。两者在情感基调和表现形式上各有千秋,互为映衬。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边塞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