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太和公主和蕃
作者: 杨巨源 〔唐代〕
北路古来难,年光独认寒。
朔云侵鬓起,边月向眉残。
芦井寻沙到,花门度碛看。
薰风一万里,来处是长安。
白话文翻译:
送别太和公主前往蕃地,北路自古以来就艰难,只有时间在无情地流逝,带来一片寒意。北方的乌云侵袭了鬓边,边境的月光已然黯淡。沿途寻访芦井,抵达沙地,经过花门,穿越碛滩,看到的尽是荒凉。长途跋涉万里,微风轻拂而来,思绪中唯有长安的记忆。
注释:
字词注释:
- 北路:指北方的道路,历史上多为边塞之地。
- 年光:时间的流逝,常与寒冷的天气相联系。
- 朔云:北方的云,通常指阴霾的天气。
- 边月:边境的月亮,象征孤独与思念。
- 芦井:指用芦苇做的水井,象征艰难的旅途。
- 花门:指通往边塞的门口,象征边境的入口。
- 薰风:温暖的风,通常让人联想到故乡的柔情。
典故解析:
- 长安:唐代的都城,象征着繁华与思乡之情。
- 公主与蕃地:历史上常有公主出嫁以巩固边疆关系的事件,反映了当时的政治与文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巨源,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擅长五言绝句与律诗,作品多描写边塞风光和离愁。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送别太和公主前往边疆的场合,反映了当时朝廷为加强边疆统治而采取的政治联姻措施,同时也寄托了对北方艰苦环境的感慨和对长安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送别场景,展现了北方边境的艰难与离别的悲情。首联以“北路古来难”开篇,立刻将读者的视线引向艰难的北方之路,暗示了公主即将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接下来的两句,通过“朔云侵鬓起,边月向眉残”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离别后的孤独与愁苦,月光的黯淡象征着心中的忧伤。最后两句“薰风一万里,来处是长安”,则是对长安的思念与渴望,薰风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的温暖,更是精神上的慰藉。整首诗情感细腻,意象丰富,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情感与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北路古来难:开篇指出北方的路途自古就艰难,营造出一种宏大的历史感。
- 年光独认寒:时间流逝,带来了寒冷的感觉,反映了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 朔云侵鬓起:阴云覆盖,形象地表现出旅途的艰难与愁绪。
- 边月向眉残:边境的月光已然黯淡,象征着离别的孤独感。
- 芦井寻沙到:描述寻找水源的艰辛,体现了边境生活的困苦。
- 花门度碛看:经过花门,穿越沙漠,暗示着艰难的旅途与对故乡的思念。
- 薰风一万里:温暖的风带着思乡的情感,千里之外的长安成了心中的寄托。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朔云侵鬓起,边月向眉残”,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比喻:将月光的暗淡与心情的孤独相联系,生动形象。
- 意象:北路、朔云、边月等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凄美的送别画面。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北方艰难之路的描写,表达了对公主的送别之情,以及对长安的思念,反映了唐代政治与个人情感的交织。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北路:象征艰难与挑战。
- 朔云:象征孤独与抑郁。
- 边月:象征思念与愁苦。
- 薰风:象征温暖与故乡的眷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北路”指的是哪个方向? A. 南方
B. 北方
C. 东方
D. 西方 -
“芦井寻沙到”中“芦井”象征什么? A. 富饶
B. 贫瘠
C. 困苦
D. 温暖 -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长安”象征什么? A. 乡愁
B. 战争
C. 喜悦
D. 失落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崔颢《黄鹤楼》
诗词对比: 杨巨源的《送太和公主和蕃》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均描绘了边疆与思乡的主题。前者侧重于离别的悲伤与艰难旅途,后者则以辽阔的视野展现了边疆的壮丽与希望。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前者更为细腻,后者则更为豪放,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