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乐岁何尝饱,春阴忽又晴。一之其可再,四者每难并。
白话文翻译:
丰收的年头,哪曾有过饱满的果实,春天的阴云忽然又变得晴朗。只有一件事情是可以再来,而四件事情却总是难以齐全。
注释:
- 乐岁:丰收的年头。
- 何尝:何曾、从未。
- 饱:指丰盈、充足。
- 春阴:春天的阴云。
- 忽:突然。
- 再:再来、再次。
- 四者:指四件事情,具体含义依上下文而定。
- 难并:难以同时具备、难以齐全。
典故解析:
此诗中提到的“乐岁”及“春阴”,反映了自然环境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诗人以此表达对气候变化的不安与无奈。春天本应是生机勃勃的季节,但天候的变化使得收成变得不确定,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士杰,号简斋,南宋著名的词人、诗人。他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作品常常表现出对社会现状的关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其诗风清新、自然,常用生动的意象表达深刻的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季,正值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时期,诗人可能因天气变化而感受到的焦虑与无奈,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与脆弱。
诗歌鉴赏:
《春旱忽两五绝》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春季气候变化的无奈与对丰收的渴望。首句“乐岁何尝饱”,直接点明了丰收年岁并不常有,反映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不易。紧接着,诗人提到“春阴忽又晴”,春天的阳光与阴云交替,暗示着生活中不可预知的变数。最后一句“一之其可再,四者每难并”,则强调了在生活中,虽然有些事情可以再来,但大多数的事情却难以同时得到,呈现出一种无奈的心态。
整首诗虽然短小,却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折射出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敏感。诗人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令人深思。诗中蕴含着对丰收的渴望,也隐含了对命运的感慨,展现了刘克庄在自然与人文之间的深刻理解,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乐岁何尝饱:即使在丰收的年份,也不曾真正满足,暗示生活中的不足与期望。
- 春阴忽又晴:春天的天气变化无常,反映出人生的无常与不确定。
- 一之其可再:有些事情可以再次发生,象征着希望。
- 四者每难并:但大多数愿望却难以同时实现,表现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感慨。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之间形成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象征:春阴与晴天象征着生活中的希望与失落。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自然与人生的关系,表现了对丰收的渴望和对气候变化的无奈,反映了人们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
意象分析:
- 乐岁:象征丰收与希望。
- 春阴:象征自然变化与人生的无常。
- 晴:象征希望与光明。
- 一与四:一代表希望,四则象征多重的愿望与困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乐岁”指什么?
- A. 丰收的年头
- B. 痛苦的时光
- C. 萧条的季节
-
“春阴忽又晴”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高兴
- B. 无奈
- C. 愤怒
-
“一之其可再,四者每难并”中的“一”象征什么?
- A. 失落
- B. 希望
- C. 绝望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刘克庄的《春旱》更注重对气候变化的细腻描写,前者关注国家命运,后者则着眼于个人的生存与心情,展现了不同的诗人视角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刘克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