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已同沈虞卿、尤延之、王顺伯、林景思游湖》

时间: 2025-01-01 13:43:32

总宜亭子小如拳,著得西湖不见痕。

湖上轩牖无不好,何须抵死拣名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上已同沈虞卿、尤延之、王顺伯、林景思游湖
总宜亭子小如拳,著得西湖不见痕。
湖上轩牖无不好,何须抵死拣名园。


白话文翻译:

与沈虞卿、尤延之、王顺伯、林景思一同游湖时,
我觉得小亭子也好,像拳头一样小,
只要能在西湖上游览就无所谓了。
湖上的各种船只都很美,
何必死心眼地去选择那些有名的园林呢?


注释:

  • 亭子:指观景的亭子,通常用来休息和观赏风景。
  • 如拳:形容亭子很小,像拳头一样。
  • 西湖:著名的风景湖泊,位于中国杭州,因其美丽的景色而闻名。
  • 轩牖:窗户,指湖上船只的窗户。
  • 抵死:形容非常执着或固执。
  • 名园:指著名的园林,通常风景优美,名声在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他以“诗中有画”的风格著称,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抒发个人情感。杨万里提倡自然真实的表达,反对过于华丽的修辞,代表了当时文人对自然美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南宋时期,政治动荡,经济文化逐渐繁荣。杨万里与友人游湖,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名园的轻视,反映出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上已同沈虞卿、尤延之、王顺伯、林景思游湖》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及其洒脱的人生态度。诗的开头提到与友人共游,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并不追求那些有名的园林,而是选择了一个小小的亭子,表达了一种“无为而治”的生活哲学。

“总宜亭子小如拳,著得西湖不见痕”,这两句以小见大,强调了游湖的乐趣并不在于亭子的大小,而在于与朋友们共同享受美景的过程。诗人用“小如拳”形象地比喻了亭子的可爱与简约,似乎在说:只要有朋友相伴,何必在乎环境的优劣?

接下来的句子“湖上轩牖无不好”,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思想,湖上的各种船只都是美的体现,诗人从不拘于名园的限制,而是欣赏湖水中的各种景致,体现了一种豁达的心态。

整首诗意象鲜明,情感真挚,表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对自然美的向往,以及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杨万里的诗不仅是一种对景色的描绘,更是一种对人生哲理的探讨,突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名利的淡泊。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总宜亭子小如拳”:诗人提到的亭子小巧,形象生动,表达了对环境的随意与宽容。
  2. “著得西湖不见痕”:即使是小亭子,只要能在西湖上游玩,乐趣也无比。
  3. “湖上轩牖无不好”:湖上的船只各有千秋,都是美的表现。
  4. “何须抵死拣名园”:不必固执选择著名的园林,享受当下的美好更为重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亭子比作拳头,形象地展示了其小巧。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形成对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排比:通过“无不好”的重复,强调了湖上风景的多样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物质名利的淡泊,倡导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强调与友人一起享受生活的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亭子:象征着休闲与放松。
  • 西湖:代表自然之美,诗人的归属感与精神寄托。
  • 轩牖:表现出湖上景物的多样性与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与哪些人一起游湖? A. 杨万里自己
    B. 沈虞卿、尤延之、王顺伯、林景思
    C. 李白、杜甫

  2. 诗中亭子的形状被比作什么?
    A. 树
    B. 拳
    C. 书

  3. 诗人认为湖上的船只如何?
    A. 都不好
    B. 各有千秋
    C. 全是名园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2.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杨万里的《上已同沈虞卿、尤延之、王顺伯、林景思游湖》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都以西湖为背景,但杨万里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及朋友间的情谊,而苏轼则更加关注天气变化带来的不同自然景色,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生活哲学。


参考资料:

  1. 《古典诗词鉴赏》
  2. 《杨万里全集》
  3. 《宋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