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咏絮》

时间: 2025-01-02 06:46:20

别去无言春寂寂,由来万物难匀。

飘零非若落花纷。

托根原不浅,况复历风尘。

蝶乱蜂颠身外事,殿春风色三分。

堆烟积翠是同根。

谢卿休比拟,心迹寄流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江仙 咏絮
作者: 金鉴才

别去无言春寂寂,
由来万物难匀。
飘零非若落花纷。
托根原不浅,
况复历风尘。

蝶乱蜂颠身外事,
殿春风色三分。
堆烟积翠是同根。
谢卿休比拟,
心迹寄流云。


白话文翻译:

离别时无言,春天显得寂寞沉寂,
万物相互之间本就难以平衡。
飘零的花瓣并非像落花那样纷纷扬扬。
它的根基本就不浅,
更何况还历经风尘的洗礼。

蝴蝶纷乱、蜜蜂颠簸,都是身外的琐事,
春风的色彩被分割成三分。
烟雾堆积、翠绿成堆,这都是同根而生。
谢你不必与我相比,
我的心迹寄托于流云之上。


注释:

字词注释:

  • 寂寂:形容安静、冷清的样子。
  • 飘零:指物体随风飘荡,落下的状态。
  • 托根:指植物的根基,暗指事物的根本。
  • 历风尘:经历风雨波折。
  • 殿:此处可理解为“占据”的意思。
  • 谢卿:感谢你,指代对方。
  • 流云:形容漂浮不定的心情或情感。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典故,但通过“蝶乱蜂颠”等意象,暗示了自然界的变迁与人事的纷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感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金鉴才,现代诗人,作品多涉及自然、人生哲理,风格清新,富有音乐感。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命题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临江仙 咏絮》写于春季,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离别的感慨和对生命无常的哲思。诗中用春天的细腻景象映射内心的情感,反映了诗人对人事的思考与感伤。


诗歌鉴赏:

《临江仙 咏絮》是一首充满哲理的抒情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诗的开头“别去无言春寂寂”便勾勒出一种孤寂的氛围,暗示着离别的淡淡哀愁。接下来的“由来万物难匀”则进一步引入了对生命无常的思考,诗人借助春天的景象,反思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飘零非若落花纷”,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飘散的花瓣,并与落花的纷飞做对比,暗示着生命的脆弱与易逝。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蝴蝶、蜜蜂等意象,描绘了外界的纷乱与内心的宁静,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琐事的淡然态度。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具层次感,春天的色彩、烟雾的堆积,皆是自然与生命的交融。最后的“心迹寄流云”,则点出诗人内心的寄托与向往,流云象征着自由与不羁,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豁达态度。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别去无言春寂寂:离别时无言,春天显得寂静。
  2. 由来万物难匀:万物之间难以保持平衡。
  3. 飘零非若落花纷:飘散的花瓣不如落花那样纷乱。
  4. 托根原不浅:根基并不浅显。
  5. 况复历风尘:更经历了许多风雨。
  6. 蝶乱蜂颠身外事:蝴蝶和蜜蜂的纷乱都是外界琐事。
  7. 殿春风色三分:春风的色彩被分成三部分。
  8. 堆烟积翠是同根:烟雾和翠绿都是同根而生。
  9. 谢卿休比拟:不必与我做比较。
  10. 心迹寄流云:我的心迹寄托于流云之上。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心迹寄流云”,将心情比作流云,表现轻盈与飘逸。
  • 对仗:如“蝶乱蜂颠”,形成对称的音节美。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特性,增强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离别、春天和生命的无常展开,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对人生命题的深刻反思,传达了一种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机与希望,同时也暗示无常。
  • :代表美好与短暂。
  • 蝶、蜂:象征生命的繁忙与外界的纷扰。
  • 流云:象征自由与飘逸的心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春寂寂”所表现的情感是? A. 欢快
    B. 寂静
    C. 伤感

  2. “飘零非若落花纷”中的“飘零”是指什么? A. 飞舞的舞蹈
    B. 花瓣的飘散
    C. 人的离去

  3. “心迹寄流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现实的无奈
    B. 对自由的向往
    C. 对友情的珍惜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离别的感伤,但情感更显柔情与细腻。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草的生长与变化,表现了人生的无常与离别的悲伤,主题相近却风格迥异。


参考资料: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现代诗人作品集》
  • 《李清照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