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五月榴花》

时间: 2025-01-17 10:33:28

夏木阴浓花渐歇,妖娆一树偷开。

霞红似火日边裁。

明犀燃碧海,长夜照幽怀。

巧饰新妆羞不顾,娇痴岂畏人猜。

西厢月下影徘徊。

芳心期玉蝶,飞过女墙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江仙 五月榴花
作者: 江南雨 〔当代〕

夏木阴浓花渐歇,妖娆一树偷开。
霞红似火日边裁。明犀燃碧海,长夜照幽怀。
巧饰新妆羞不顾,娇痴岂畏人猜。
西厢月下影徘徊。芳心期玉蝶,飞过女墙来。

白话文翻译:

夏天的树木浓阴蔽日,花儿渐渐凋零,但那妖娆的榴花却悄然盛开。
霞光红似火焰,正好裁剪在日边。明亮的光辉照耀着碧蓝的海洋,长夜照亮了我内心的幽怨。
巧妙地打扮她的新妆,虽羞怯却毫不在意,娇羞的情态又怎会畏惧他人的猜测?
在西厢月下,影子徘徊不去。芳心期盼着那玉蝶,飞过女墙而来。

注释:

  • 榴花:指石榴花,象征着繁华和热烈的情感。
  • 妖娆:形容花朵的美丽动人。
  • 霞红似火:形容夕阳映照下的红色,犹如火焰般鲜艳。
  • 明犀:指光明的星星或光辉,象征着希望和梦想。
  • 幽怀:指内心的幽怨和情感。
  • 新妆:形容精心打扮的样子。
  • 玉蝶:象征着美丽而梦幻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江南雨,现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著称。作品常常融入自然元素,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情感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夏日,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悟,尤其是在花开花落之间对时间流逝的思考。

诗歌鉴赏:

《临江仙·五月榴花》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交织出一种细腻而又热烈的情感。开篇“夏木阴浓花渐歇”描绘了夏季的浓荫和花儿的凋零,给人一种时光流逝的感慨。然而,正当花朵即将谢去之时,妖娆的榴花却悄然绽放,这不仅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也反映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向往。

接下来的“霞红似火日边裁”则将景象推向高潮,热烈的霞光与明亮的海洋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一种壮丽的自然景观。此时,诗人内心的幽怨与期盼也随之涌现,暗示着对爱情或理想的渴望。

最后两句“芳心期玉蝶,飞过女墙来”通过对玉蝶的期盼,传达出一种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象征着希望与美好的未来。整首诗在绚丽的意象中融入了深邃的情感,使得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夏日的热烈,也能体会到内心深处的柔情与期待。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夏木阴浓花渐歇:夏天的树木浓密地遮住阳光,花儿逐渐凋谢。
    2. 妖娆一树偷开:美丽的榴花悄悄地在树上绽放,显得特别动人。
    3. 霞红似火日边裁:夕阳的霞光红如火焰,仿佛在天空中裁剪。
    4. 明犀燃碧海:明亮的光辉照耀着碧蓝的海面,营造出美丽的景象。
    5. 长夜照幽怀:漫长的夜晚照亮了我内心的幽怨与思念。
    6. 巧饰新妆羞不顾:她精心打扮的新妆,虽感到羞怯,却毫不在意。
    7. 娇痴岂畏人猜:娇羞的情态又怎会畏惧他人的猜测与议论。
    8. 西厢月下影徘徊:在西厢月下,影子在徘徊,仿佛是情感的寄托。
    9. 芳心期玉蝶,飞过女墙来:我期待着那美丽的玉蝶,飞过女墙而来,象征着爱情的到来。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霞光比作火焰,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夏日的热烈。
    • 拟人:将榴花的盛开形容为“偷开”,赋予其生命与灵动。
    • 对仗:整首诗在意象和节奏上都体现了对仗工整的特点,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爱情的期盼,展现出一种热烈而又柔情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夏木:象征着生命的繁茂与生机。
  • 榴花:象征着热烈的爱情与生命的顽强。
  • 霞红:象征着希望与美好,带有浪漫色彩。
  • 明犀:象征着光明与未来的希望。
  • 玉蝶:象征着美丽的爱情与梦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榴花”象征什么?

    • A. 冷漠
    • B. 热烈的爱情
    • C. 时间的流逝
    • D. 忧伤
  2. 诗中“霞红似火日边裁”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失落
    • B. 热烈与希望
    • C. 愤怒
    • D. 忧伤
  3. 诗人对“玉蝶”的期盼象征着什么?

    • A. 友情
    • B. 美好的爱情
    • C. 财富
    • D. 忧愁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可以对比江南雨的《临江仙·五月榴花》与李白的《静夜思》。前者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对爱情的期盼,后者则通过月夜描绘思乡之情。两者都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但主题和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现代诗歌鉴赏辞典》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