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盐山(白盐崖高千馀丈,在州城东十七里)》

时间: 2025-01-14 17:49:32

卓立群峰外,蟠根积水边。

他皆任厚地,尔独近高天。

白榜千家邑,清秋万估船。

词人取佳句,刻画竟谁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盐山(白盐崖高千馀丈,在州城东十七里)

卓立群峰外,蟠根积水边。
他皆任厚地,尔独近高天。
白榜千家邑,清秋万估船。
词人取佳句,刻画竟谁传。

白话文翻译

白盐山耸立在群峰之外,根系盘曲在积水的边缘。
其他山峰都任由厚重的土地滋养,而你却独自向高空挺拔。
白盐镇有千家万户,清秋时节,繁忙的船只在水面上往来穿梭。
诗人写下这些美丽的句子,究竟能传达给谁呢?

注释

  • 白盐山:指的是位于州城东边的高山,象征着雄伟与壮丽。
  • 卓立:高耸而独立,形容山的挺拔。
  • 蟠根:根系盘绕,形容山的根基扎实。
  • 厚地:指肥沃的土地,通常用来比喻其他山的丰饶。
  • 清秋:指秋季的清爽,象征着宁静和丰收。
  • 万估船:形容繁忙的船只,寓意着商贸的活跃。

典故解析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白盐山的壮丽景象,反映了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生。诗中提到的“白榜千家邑”,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一生经历多次战乱,作品多以忧国忧民、关心时事见长,被誉为“诗圣”。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杜甫流亡生涯中,正值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通过白盐山的描写,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白盐山》以其雄伟的自然景观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间繁荣景象的感慨。诗中“卓立群峰外,蟠根积水边”,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白盐山的高耸耸立,突显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壮丽的姿态。诗人在此不仅仅是描绘自然景观,更是在传达一种高远的志向与胸怀。

“他皆任厚地,尔独近高天”一句,展现了诗人与白盐山的亲密关系,诗人把自己与自然相互联系,表达了他对高尚理想的追求与渴望。接下来的两句则描绘了白盐镇的繁荣景象,细腻地揭示了人们生活的繁忙与富饶。诗的最后一句“词人取佳句,刻画竟谁传”,流露出诗人对于自己作品价值的思考,愁苦而又无奈,似乎在问,自己的情感与思考能否被后人所传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卓立群峰外:强调白盐山的独特性,凸显它在整体山脉中的卓越地位。
  2. 蟠根积水边:描写山的基础扎实,生动地描绘出自然的景象。
  3. 他皆任厚地:与其他山峰的厚重土地形成对比,强调白盐山的高耸。
  4. 尔独近高天:表现出诗人的理想与追求,渴望向上提升。
  5. 白榜千家邑:描绘白盐镇的繁荣,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6. 清秋万估船:表现出商业活动的繁忙,映射出社会的活力。
  7. 词人取佳句:展现诗人对自身创作的思考。
  8. 刻画竟谁传:引发对文化传承的思考,流露出无奈与期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与人的志向相结合,形成深刻的意象。
  • 对仗:诗中句式工整,增强了韵律感,提升了诗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的赞美与对人间繁荣的感慨,体现了杜甫在乱世中的忧国情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同时,诗人也反思了自身创作的价值,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盐山:象征着高尚理想与追求。
  • 清秋:象征着宁静与丰收。
  • 万估船:象征着繁忙的生活与商业活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白盐山位于哪个方向?

    • A. 西
    • B. 东
    • C. 南
    • D. 北
  2. 诗中提到的“清秋”主要表现了什么?

    • A. 冬天的寒冷
    • B. 夏天的炎热
    • C. 秋天的清爽
    • D. 春天的生机
  3. “词人取佳句,刻画竟谁传”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思考?

    • A. 自身的生活
    • B. 自身的创作价值
    • C. 自然景观
    • D. 社会现状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杜甫与李白的山水诗对比:杜甫更关注社会现实,李白则倾向于表现个体情感与自然之美。

参考资料

  • 《杜甫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