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繁台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14 18:39: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穷秋避地兼逢节,
圹野无山且上台。
江汉雁惊番北叫,
太行河断却东来。
羁栖叹世深难醉,
病起思乡老易催。
闰月有期还发兴,
菊花晚暮莫愁开。
白话文翻译:
在这穷秋的时节,我避开城市的喧嚣,正好赶上重阳佳节。四野平旷,没有高山,只能站在台上眺望。江汉平原上的大雁惊起,发出阵阵北归的叫声;太行山的河流断绝了东来的水路。身在异乡,我感叹世事沧桑,深感难以醉心;病痛缠身,让我对故乡的思念愈发加重。闰月的日子还会来到,我希望能再次振作;即使菊花在晚秋绽放,也不要忧愁着开放。
注释:
- 穷秋:指深秋的季节。
- 圹野:指开阔的田野。
- 羁栖:形容在外漂泊,无法归乡。
- 闰月:指农历中的闰月,寓意着希望和新的开始。
- 菊花:象征坚韧与长寿,常与重阳节相关。
典故解析:
“九日”即重阳节,源自汉代,重阳节时人们有登高、赏菊的习俗,寄托着对生命的思考与珍惜。菊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高洁和坚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梦阳(公元1480年-公元1550年),明代诗人,以豪放不羁的个性和独特的诗风而闻名。他的诗作多反映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的变迁。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重阳节,诗人身处异乡,感受到深秋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诗中表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重阳节的传统习俗更增强了这种情感。
诗歌鉴赏:
李梦阳的《九日繁台二首 其一》以清晰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诗人在重阳佳节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开头两句“穷秋避地兼逢节,圹野无山且上台”,通过对季节和环境的描绘,展现出诗人身处的荒凉与孤寂。接下来的“江汉雁惊番北叫,太行河断却东来”,则用自然的景象映射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北雁的鸣叫与河流的断绝,暗示着他内心的失落与无奈。
“羁栖叹世深难醉”,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叹息与无奈,病痛则是对他身体状况的真实写照,让思乡之情愈加浓烈。最后两句“闰月有期还发兴,菊花晚暮莫愁开”,则是对未来的期许与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尽管身处逆境,仍然希望重拾生命的热情,菊花的绽放象征着希望与美好。
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通过对重阳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穷秋避地兼逢节:在深秋的季节,避开喧嚣恰逢重阳节。
- 圹野无山且上台:开阔的田野上没有高山,只有我站在高台上。
- 江汉雁惊番北叫:江汉平原上的大雁被惊扰,纷纷北归鸣叫。
- 太行河断却东来:太行山的河流已经断绝,无法再向东流去。
- 羁栖叹世深难醉:身在异乡,我感叹世事沧桑,难以沉醉。
- 病起思乡老易催:病痛让我思乡的情感愈发加重。
- 闰月有期还发兴:希望在闰月的日子里重新振作。
- 菊花晚暮莫愁开:即使菊花在晚秋绽放,也不要忧愁地开放。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穷秋避地”与“圹野无山”相对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大雁的叫声与故乡的思念相联系,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 象征:菊花象征着坚韧与希望,传达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与对故乡的思念,尽管身处异乡,诗人仍对生活充满希望,展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象征着凋零与思念。
- 雁:象征离别与归乡的渴望。
- 菊花:象征坚韧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 A. 中秋节
- B. 重阳节
- C. 春节
-
“羁栖叹世深难醉”中,“羁栖”指的是什么状态?
- A. 回家
- B. 在外漂泊
- C. 病重
-
诗人希望在闰月时能做什么?
- A. 散步
- B. 重新振作
- C. 旅游
答案:
- B. 重阳节
- B. 在外漂泊
- B. 重新振作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词对比:
李梦阳的《九日繁台二首 其一》与杜甫的《登高》均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思考,但李梦阳更注重个体的情感与思乡,而杜甫则更侧重于对时局的忧虑与感慨。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