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西湖》

时间: 2025-01-01 13:44:48

不须归梦更成都,九日西湖病已苏。

试把黄花元自好,可怜白首不胜扶。

谁边醉帽风欹侧,去底征鸿月有无。

一夜抚心欣有得,后来人物不如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须归梦更成都,
九日西湖病已苏。
试把黄花元自好,
可怜白首不胜扶。
谁边醉帽风欹侧,
去底征鸿月有无。
一夜抚心欣有得,
后来人物不如吾。

白话文翻译

无须再回梦中再去成都,九月九日的西湖之行让我恢复了健康。试着问问那黄花是否自有其美,真令人怜惜的是,年白发苍苍的人已无力自扶了。谁在旁边醉酒,帽子因风而倾斜,去向何方的鸿雁,明月又是否可见?一夜之间抚心自问,欣然发现自己有所收获,后来的人物却不如我。

注释

  • 归梦:指的是回归梦境。这里意指不必再沉迷于过去的幻想。
  • 病已苏:病已经好转。诗人通过游览西湖,感到身体康复。
  • 黄花:指的是菊花,象征高洁和长寿。
  • 白首:白发,形容年老。
  • 醉帽:形容因喝醉而歪斜的帽子。
  • 征鸿:指大雁,象征远行。
  • 抚心:内心自省。

典故解析

  • 九日: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习俗,此时节正值秋冬交替,寓意深远。
  • 西湖:杭州西湖,历来为文人墨客所钟爱,象征着美丽与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宝昙,宋代高僧,擅长诗词,作品多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及对自然的热爱。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融入禅理。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重阳节期间,诗人游览西湖,感受到秋日的清凉与菊花的美好,抒发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

诗歌鉴赏

《九日西湖》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诗人以西湖为背景,描绘了重阳节的景象,同时融入了对人生的思考。开篇两句“不须归梦更成都,九日西湖病已苏”,表明诗人不再沉溺于往昔的回忆中,而是积极面对现实,借西湖之美来治愈心灵的病痛。第三、四句“试把黄花元自好,可怜白首不胜扶”,透过对菊花的赞美,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尤其是“白首”一词,唤起人们对老年和衰弱的深切理解。

接下来的“谁边醉帽风欹侧,去底征鸿月有无”,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醉酒的人与飞翔的鸿雁相互映衬,表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孤独。最后两句“一夜抚心欣有得,后来人物不如吾”,诗人通过自省,认识到自己在生活中的收获与成长,颇有自得之意,然而同时又反映出对后辈的忧虑。

整首诗情感深邃,既展现了自然的美丽,又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不须归梦更成都:不必再回到梦中追忆旧日的成都。
  2. 九日西湖病已苏:在重阳节的西湖游玩,感到身体已经恢复。
  3. 试把黄花元自好:试着欣赏菊花,它们本自有其美。
  4. 可怜白首不胜扶:可怜的是年老的人已无力自扶。
  5. 谁边醉帽风欹侧:谁在旁边醉酒,帽子被风吹歪了。
  6. 去底征鸿月有无:远行的鸿雁,不知明月是否依旧。
  7. 一夜抚心欣有得:经过一夜的反思,感到自己有所收获。
  8. 后来人物不如吾:感慨后来的荣耀人物比不上自己。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黄花”来象征高洁与长寿。
  • 拟人:将帽子因醉酒而倾斜赋予了人的情感。
  • 对仗:上下句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生命的无常与对美好事物的热爱,表现了诗人对老年与衰弱的感慨,以及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意象分析

  • 西湖:象征美好与宁静。
  • 菊花:象征高洁与长寿。
  • 白首:象征老年与衰弱。
  • 鸿雁:象征孤独与远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重阳节是几月几日?

    • A. 八月十五
    • B. 九月九日
    • C. 十月一日
  2. “可怜白首不胜扶”中的“白首”指的是?

    • A. 年轻人
    • B. 老年人
    • C. 中年人
  3. 诗人对黄花的态度是?

    • A. 不喜欢
    • B. 赞美
    • C. 中立

答案

  1. B. 九月九日
  2. B. 老年人
  3. B. 赞美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九日西湖》与《春望》: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慨和对自然的赞美,但《春望》更侧重于家国情怀,而《九日西湖》则更多地探讨个体的内心感受。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解读》
  • 《唐宋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