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见梅寄曾无疑》

时间: 2025-01-19 19:56:56

香动寒山寂寞滨,直从空谷见佳人。

树头树底参差雪,枝北枝南次第春。

有此瑰琦在岩壑,其他草树亦精神。

移根上苑谁云晚,桃李依然在后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香动寒山寂寞滨,
直从空谷见佳人。
树头树底参差雪,
枝北枝南次第春。
有此瑰琦在岩壑,
其他草树亦精神。
移根上苑谁云晚,
桃李依然在后陈。

白话文翻译:

香气飘荡在寒冷的山间,寂静的水边,
从空谷中隐约看见了佳人。
树枝上和树下的梅花交错着像雪,
北面的枝头和南面的枝条次第绽放春天。
在这岩壑之中有如此美丽的梅花,
其他的草木也都显得生机勃勃。
把根移至上苑,谁说这已经是晚了,
桃花和李花依然在后面竞相盛开。

注释:

  • 香动:香气弥漫。
  • 寒山:指寒冷的山。
  • 寂寞滨:孤寂的岸边。
  • 佳人:美丽的女子,这里比喻梅花。
  • 参差:错落有致,形状各异。
  • 瑰琦:指美丽的梅花。
  • 岩壑:山间的沟壑。
  • 上苑:指高处的园林,通常是春天百花齐放的地方。
  • 桃李:指桃花和李花,象征春天的生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复古,字景阳,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其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达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戴复古隐居山中时,面对寒冬与梅花,他通过梅花的独特美丽,表达了自己对春天的期盼和对生命力的赞美,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自然观与人生态度。

诗歌鉴赏:

《山中见梅寄曾无疑》是一首描绘梅花的诗,诗中通过对梅花的细腻描绘,展示了其独特的美丽与生命力。首句“香动寒山寂寞滨”,以香气传递出梅花的存在,突显了梅花在寒冷环境中的坚韧。接着“直从空谷见佳人”,将梅花比作佳人,赋予了梅花以灵性和情感,使整个画面生动起来。

诗中“树头树底参差雪”,描绘了梅花的盛放状态,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而“枝北枝南次第春”则表现出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延续。最后几句“有此瑰琦在岩壑,其他草树亦精神”,不仅赞美梅花的美丽,还强调了梅花在寒冷环境中带给其他植物的生机,表现了诗人对生命力的赞美。

整首诗在形式上工整,对仗工整,意境清新,既有对梅花的赞美,也蕴含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的敬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香动寒山寂寞滨:梅花的香气弥漫在寒冷的山间,寂静的水边,营造了一种孤独而宁静的氛围。
  2. 直从空谷见佳人:从空旷的山谷中远远看见梅花,像是美丽的佳人,让人心生向往。
  3. 树头树底参差雪:树枝上和树下的梅花如同飘落的雪花,错落有致,形态各异。
  4. 枝北枝南次第春:北边的枝头和南边的枝条相继绽放,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5. 有此瑰琦在岩壑:在山间的沟壑里,有着如此美丽的梅花,象征着生命的力量。
  6. 其他草树亦精神:其他的草木在梅花的衬托下也显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7. 移根上苑谁云晚:将梅树的根移到高处的园林,谁说这样就晚了呢?
  8. 桃李依然在后陈:桃花和李花仍然在后面绽放,表达了春天的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梅花比作“佳人”,增强了其美感。
  • 对仗:如“树头树底,枝北枝南”,工整对称,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拟人:将梅花和其他植物赋予生命与情感,使作品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赞美梅花的坚韧与美丽,同时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与春天的期盼,体现了自然与人生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坚韧与美丽,代表春天的到来。
  • 寒山:体现自然环境的严酷与孤独。
  • 佳人:赋予梅花以灵性,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春天:象征生命的希望与复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香动寒山”的意思是: A. 香气弥漫在寒冷的山间
    B. 香气飘散在夏天
    C. 香气在城市中传播
    D. 香气在夜晚消失

  2. 诗中提到的“佳人”指的是: A. 一位美丽的女子
    B. 梅花
    C. 桃花
    D. 自然的精灵

  3. 诗的主题主要是: A. 对战争的反思
    B. 对梅花的赞美
    C. 对历史的回顾
    D. 对饮酒的描写

答案:1.A,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写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
  • 王维的《山居秋暝》:展现山中生活的恬淡与自然的美。

诗词对比:

  • 戴复古《山中见梅寄曾无疑》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比较:
    • 两首诗均描绘自然景物,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然而,前者更侧重于梅花的坚韧与春的希望,而后者则通过秋天的景象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解析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