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五首 其四》
时间: 2025-01-19 16:54: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含沙射人影,虽病人不知。
巧言搆人罪,至死人不疑。
掇蜂杀爱子,掩鼻戮宠姬。
弘恭陷萧望,赵高谋李斯。
阴德既必报,阴祸岂虚施。
人事虽可罔,天道终难欺。
明则有刑辟,幽则有神祗。
苟免勿私喜,鬼得而诛之。
白话文翻译
即便暗藏着阴险的手段,受害者却往往毫不知情。
用巧妙的言辞制造他人罪名,以致于冤屈到死者也不被怀疑。
像掳蜂者杀了自己的爱子,掩住鼻子杀掉宠妃。
弘恭陷害萧望,赵高图谋李斯。
阴德终会得到回报,阴险的祸害绝非无因。
人世间的欺瞒虽然可以存在,但天道是绝对难以欺骗的。
明理的人会有法律的制裁,隐秘的事物也会有神灵的惩罚。
如果能逃过灾难,不要私自高兴,鬼神必定会惩罚你。
注释
- 含沙射人影:比喻用隐晦的手段攻击他人。
- 虽病人不知:即使是受害者自己也不知道。
- 巧言搆人罪:用巧妙的言辞制造他人的罪名。
- 掇蜂杀爱子:比喻因贪图一时的利益而害了自己最亲近的人。
- 阴德:暗中的德行,指善行。
- 人事虽可罔:人世间的事情可以欺骗。
- 天道终难欺:天理是无法被欺骗的。
- 明则有刑辟,幽则有神祗:明理的人会受到法律制裁,隐秘的事情也会受到神灵的惩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因其诗歌语言通俗易懂,内容贴近生活,受到广泛欢迎,并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唐代政治腐败、权谋斗争激烈的时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阴暗面和人性的复杂。通过历史事件的引入,白居易表达了对人间阴险手段和天道公正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权谋斗争中的阴暗面,诗人用生动的比喻和历史典故,展现了人性中的阴险与贪婪。开头两句“含沙射人影,虽病人不知”表明了在权力游戏中,受害者往往对阴谋者的意图无知。这种无知不仅使得受害者的悲剧得以发生,也让阴谋者的行为显得更加狡诈。
接下来的几句中,白居易通过“巧言搆人罪,至死人不疑”,进一步强调了语言的威力和人心的脆弱。接着以“掇蜂杀爱子”暗喻亲情的破裂,揭示出在权力与私欲的驱动下,人们如何不惜牺牲最亲近的人。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如弘恭和赵高,都是权谋的代表,他们的阴险行为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他人的人生轨迹。这种对历史的反思不仅让人警醒,也引发对人性及道德的深刻思考。
最后,诗人总结道“阴德既必报,阴祸岂虚施”,强调了天道的公正,警示世人即使在黑暗中也要保持正直。整首诗通过对人事的揭露与对天道的信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出深邃的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含沙射人影:用隐蔽的方式攻击他人。
- 虽病人不知:受害者对这一切毫无察觉。
- 巧言搆人罪:用巧妙的语言制造他人的罪名。
- 至死人不疑:甚至死者也不会被怀疑。
- 掇蜂杀爱子:比喻因贪婪而害了亲近的人。
- 掩鼻戮宠姬:在私欲驱使下伤害至亲之人。
- 弘恭陷萧望:历史上权臣的阴暗手段。
- 赵高谋李斯:借用历史事件反映权谋。
- 阴德既必报:善行终会得到回报。
- 阴祸岂虚施:恶行也必有其结果。
- 人事虽可罔:人世间的欺骗可以存在。
- 天道终难欺:但最终天理会揭露一切。
- 明则有刑辟:明白是非的人会受到法律制裁。
- 幽则有神祗:隐秘的事情也会遭到神灵惩罚。
- 苟免勿私喜:即使暂时逃过,也不要私自高兴。
- 鬼得而诛之:鬼神终会找上你进行惩罚。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掇蜂杀爱子”,用蜜蜂比喻亲情的脆弱。
- 对仗:如“阴德既必报,阴祸岂虚施”,形成鲜明的对比。
- 排比:通过列举历史人物的阴谋,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揭示历史中的阴险手段,表达了对人性贪婪和天道公正的思考,警示人们在权力游戏中保持清醒和正直。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阴影:象征隐秘的阴谋和诡计。
- 刑辟:代表法律的制裁。
- 神祗:象征道德的约束和惩罚。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的内涵,也反映了诗人对道德与法律的深刻理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含沙射人影”指的是什么? A. 直接攻击
B. 暗中伤害
C. 公开辩论
D. 深入交流 -
诗中提到的“阴德”是指什么行为? A. 恶行
B. 善行
C. 中立行为
D. 旁观者行为 -
“苟免勿私喜”强调了什么? A. 逃避责任
B. 不要高兴过早
C. 享受生活
D. 感谢他人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赤壁赋》:苏轼的作品,探讨历史与哲理。
- 《登高》:杜甫的作品,表现对历史的思考与感叹。
诗词对比:
- 白居易的《读史五首》与杜甫的《兵车行》,两者皆通过历史反映社会现实,但前者更注重个人的感受与道德思考,而后者则侧重于对战争的控诉。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选》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