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白狗峡,次黄牛峡登高寺,却望忠州》
时间: 2025-01-19 18:52:5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狗次黄牛,滩如竹节稠。
路穿天地险,人续古今愁。
忽见千花塔,因停一叶舟。
畏途常迫促,静境暂淹留。
巴曲春全尽,巫阳雨半收。
北归虽引领,南望亦回头。
昔去悲殊俗,今来念旧游。
别僧山北寺,抛竹水西楼。
郡树花如雪,军厨酒似油。
时时大开口,自笑忆忠州。
白话文翻译
在白狗峡游览时,经过黄牛峡,河滩如同竹节般密集。道路穿越天地间的险峻,令人感到古今的忧愁接连不断。忽然看到千花塔,于是停下了小舟。畏惧那险途常常让我急促不已,然而在这宁静的境地我却暂时停留。巴曲的春天已然尽去,巫阳的雨水也刚刚收敛。虽然北归的路在前面引领着我,南望的目光却总是回头。曾经离开时对世俗感到悲伤,如今回到此地又思念往昔的游历。告别了僧山北的寺庙,抛下了竹林旁的水楼。郡里的树花如雪般洁白,军营的酒肴如油般丰腴。时常张开口,忍不住自言自语,怀念忠州的往事。
注释
- 白狗峡、黄牛峡:指的是两处地名,可能是诗人游览的景点。
- 滩如竹节稠:形容河滩非常密集,像竹节一样。
- 巴曲:指的是巴江的曲折部分,巴地即今重庆地区。
- 巫阳:指的是巫山县,位于重庆附近,因其地理位置而有雨水的特征。
- 千花塔:可能是某个著名的塔,象征美好和希望。
- 郡树:指地方的树木,常用以象征故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文学家。他的诗作以平易近人、情感真挚著称,擅长描写社会风俗与个人情感。白居易的作品多关注民生,强调诗歌的社会责任。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他在游历中感受到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悟。诗中描绘了游历途中的险峻与宁静,表达了对往昔的回忆及对现实的感慨。
诗歌鉴赏
整首诗气韵生动,描绘了诗人游历白狗峡与黄牛峡的情景,展现了自然的壮美和人生的复杂。诗中多处用意象描绘自然景观,显示出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艺术修养。在对比中,诗人将过去的悲伤与现在的思绪相结合,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尤其是“昔去悲殊俗,今来念旧游”一句,表达了对生活变迁的感慨,展现了对故乡的深情厚谊。
白居易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诗中用自然景观表达内心情感,形成一种自然与人心相互交融的美感。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诗人抒发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故乡的怀念,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游子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白狗次黄牛:游历在白狗峡与黄牛峡之间。
- 滩如竹节稠:描绘滩涂的密集状况,形象生动。
- 路穿天地险:道路险峻,穿越天地,表现出旅途的艰难。
- 人续古今愁:人世间的愁苦延续至今,表明历史的积淀。
- 忽见千花塔:突然看到美丽的千花塔,心中生出一丝欢愉。
- 因停一叶舟:因见美景而停下小舟,表现游览的随性。
- 畏途常迫促:对险途的畏惧使得心情紧促。
- 静境暂淹留:在宁静的环境中暂时停留,享受这一刻的安宁。
- 巴曲春全尽:春天已经过去,暗示时间的流逝。
- 巫阳雨半收:巫阳的雨水刚刚停止,描绘自然的变化。
- 北归虽引领:北归的路在前,意味着诗人有归去的方向。
- 南望亦回头:回望南方,流露出对往事的留恋。
- 昔去悲殊俗:曾经离开时感到对世俗的悲伤。
- 今来念旧游:如今回到此地,怀念往昔的游历。
- 别僧山北寺:告别了僧山北的寺庙。
- 抛竹水西楼:抛下了竹林旁的水楼,象征着对过去的放下。
- 郡树花如雪:郡里的花如雪般洁白,描绘春天的美丽。
- 军厨酒似油:军营的酒肴丰腴而美味,表现生活的富足。
- 时时大开口:时常自言自语,表达思绪的涌动。
- 自笑忆忠州:忍不住笑着回忆忠州的往事,展现了深厚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滩如竹节稠”,形象生动,增强了视觉印象。
- 对仗:整首诗运用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排比:如“北归虽引领,南望亦回头”,展示了诗人复杂的心情。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悟,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变迁的思考,以及对故乡和旧游的怀念。
意象分析
- 白狗峡、黄牛峡:象征着旅途的艰辛与风景的美丽。
- 千花塔:象征希望与美好,代表着诗人的向往。
- 巴曲与巫阳:自然景观,反映出时光的流逝与变化。
- 郡树与军厨:描绘故乡的生活状态,表达对故乡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两个峡分别是哪个?
- A. 白狗峡和黄牛峡
- B. 青狗峡和黄牛峡
- C. 白狗峡和青牛峡
-
诗人对昔日的感情是如何的?
- A. 忘记
- B. 怀念
- C. 无所谓
-
“郡树花如雪”中“花”代表了什么?
- A. 春天的美丽
- B. 秋天的果实
- C. 夏天的绿荫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杜甫《望岳》与本诗相似,都是对自然的描绘,内含对人生的感悟。两者都展现了诗人对环境的敏感及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但杜甫更强调历史的沉重,而白居易则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