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元八宗简同游曲江后明日见赠》
时间: 2025-01-18 19:58: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答元八宗简同游曲江后明日见赠
白居易
长安千万人,出门各有营。
唯我与夫子,信马悠悠行。
行到曲江头,反照草树明。
南山好颜色,病客有心情。
水禽翻白羽,风荷袅翠茎。
何必沧浪去,即此可濯缨。
时景不重来,赏心难再并。
坐愁红尘里,夕鼓咚咚声。
归来经一宿,世虑稍复生。
赖闻瑶华唱,再得尘襟清。
白话文翻译
长安有千千万万的人,出门后各自都有自己的营生。唯有我和夫子,骑马悠闲地行走。我们走到曲江的尽头,阳光照耀下草树显得格外明亮。南山的景色好得让人心情愉快,生病的我也感到一种心情的舒畅。水鸟在空中翻飞,白色的羽毛在阳光下闪耀,风中的荷花轻轻摇曳着翠绿的茎。何必要去沧浪之水呢?在这里就可以洗濯我的衣襟。时光的美好不会重来,赏心的时刻难以再现。我坐在红尘中愁苦,听着夕阳西下的鼓声。回到家中经过一夜,世俗的烦恼稍微复生。幸好听到了瑶华的歌唱,重新获得了心灵的清净。
注释
字词注释:
- 千万人:形容长安城中人众多。
- 营:指各自的生活和事业。
- 信马悠悠行:随意骑马漫步,形容悠闲自在的状态。
- 南山:指南面的山,景色优美。
- 濯缨:洗濯衣襟,指心灵的洗涤。
- 瑶华:指美妙的音乐或歌声。
典故解析:
- 此诗提到的“沧浪”,源于古代诗歌中描绘自然之美的意象,代表一种追求清净、超脱的生活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风格通俗易懂,内容广泛,涵盖政治、经济、民生等多个方面。他的作品常带有强烈的社会关怀,尤其关注民众疾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白居易与友人元八宗的游玩之后,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对人生的思考。游览曲江的经历使他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尽管生活中有烦恼,但美好的自然可以让人心灵得到净化。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悠闲的游览描绘了长安的美丽自然与诗人内心的感受。开头两句“长安千万人,出门各有营”,直接点出长安的繁忙与喧嚣,反衬出诗人与友人在此环境中的悠闲状态。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对曲江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好,尤其是“南山好颜色,病客有心情”一句,诗人在病中仍能感受到自然的愉悦,显得格外珍贵。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何必沧浪去,即此可濯缨”表达了一种对当下生活的满足感,强调了在身边的自然美景中也能找到心灵的洗涤。最后几句写到“夕鼓咚咚声”,则将悠闲的心情与世俗的烦恼相对比,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无奈与释然,最终在音乐的陪伴中重新找到了内心的宁静。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长安千万人,出门各有营。
描绘了长安的繁华,人与人之间的忙碌、各自追求的生活状态。 -
唯我与夫子,信马悠悠行。
反差感的出现,诗人与夫子悠闲地骑马游玩,体现出他对生活的洒脱态度。 -
行到曲江头,反照草树明。
描述了曲江的美景,阳光照耀下的草木,生动而明亮。 -
南山好颜色,病客有心情。
尽管身有病痛,但南山的美景依然让人心情愉悦。 -
水禽翻白羽,风荷袅翠茎。
水鸟翻飞,荷花摇曳,生动地描绘出自然的活力。 -
何必沧浪去,即此可濯缨。
不必远赴沧浪之水,这里就可以洗净心灵的忧愁。 -
时景不重来,赏心难再并。
美好的时光不会重来,感受到的快乐难以再次体验。 -
坐愁红尘里,夕鼓咚咚声。
诗人陷入红尘的烦恼中,听到夕阳时的鼓声,增添了无奈的情感。 -
归来经一宿,世虑稍复生。
回到家中,经过一夜的沉思,世俗的烦恼又浮现。 -
赖闻瑶华唱,再得尘襟清。
幸好听到了美妙的音乐,心灵得以再次清净。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水禽翻白羽”形象地描绘鸟儿的美丽,增强了画面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水禽翻白羽,风荷袅翠茎”,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在繁忙喧嚣的生活中,寻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然的美好。诗人通过描绘曲江的美景,反思人生,最终在美好的歌声中获得心灵的平静。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安:象征繁华与人间烟火,表现出诗人对都市生活的观察。
- 曲江:自然之美的象征,代表诗人心灵的归宿。
- 南山:美丽的自然景观,象征宁静与心灵的寄托。
- 瑶华:音乐的美妙,象征诗人内心的清净与满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长安千万人”是指什么?
- A. 人数众多的长安
- B. 风景如画的长安
- C. 繁忙的市集
- D. 诗人独自一人
-
“何必沧浪去,即此可濯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 A. 渴望远游
- B. 对身边美景的满足
- C. 对生活的无奈
- D. 对友人的依恋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白居易《答元八宗简同游曲江后明日见赠》与王维《鹿柴》: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之美,但白居易更多地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王维则强调一种静谧的内心世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文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