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赵寄庵》

时间: 2025-01-06 10:39:22

家住黄沙绿水湾,功名土苴任天悭。

顾瞻宇宙惊多碍,收卷江湖憩一閒。

处子声容心自铁,太公年几鬓才斑。

老来难得重相见,明月清风处处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家住黄沙绿水湾,
功名土苴任天悭。
顾瞻宇宙惊多碍,
收卷江湖憩一閒。
处子声容心自铁,
太公年几鬓才斑。
老来难得重相见,
明月清风处处山。

白话文翻译

我家住在黄沙和绿水交汇的地方,
功名利禄如同尘土,任凭命运的安排。
回望宇宙,心中惊恐,受到许多牵绊,
收起江湖的奔波,享受一份闲适。
少女的容颜在心中铸成了铁石,
老年时光,鬓发已然斑白。
老来难得再见旧友,
明月清风,山水处处令人神往。

注释

  • 黄沙绿水湾:指自然环境,黄沙和绿水相间的地方,可以理解为一个风景优美的居住地。
  • 功名土苴:功名利禄比作尘土,表示对功名的淡然态度。
  • 顾瞻宇宙:回头看宇宙,表示思考广阔的世界。
  • 处子:指年轻的女子,代表青春和美好。
  • 太公:这里指的是周文王,象征智慧和年老的标志。
  • 鬓才斑:鬓发斑白,形容年纪渐长。
  • 老来难得重相见:表达对老友重逢的渴望和遗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著,字子勋,号寄庵,宋代诗人。他以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诗作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他的作品常带有对理想与现实的思索。

创作背景

《次韵赵寄庵》是陈著应友人赵寄庵之邀而作,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既有个人情感,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环境的纷扰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开篇便以“家住黄沙绿水湾”引入,展现了诗人宁静而又美好的生活环境,接着又通过“功名土苴任天悭”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淡然。诗人将功名视为尘土,透出了一种洒脱和不羁的态度。

在对宇宙的思索中,诗人感受到许多的障碍和牵绊,反映了他对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此句“顾瞻宇宙惊多碍”不仅是对人生的反思,也流露出一种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奈。

紧接着,诗人转向江湖,表达了对安逸闲适生活的向往。而“处子声容心自铁”则蕴含了对青春美好的怀念与珍惜,显示出一种对纯真情感的追忆。

最后两句表达了对老来重逢的期待与无奈,“明月清风处处山”则是将自然景色与人情感融汇,构建出一种宁静而富有哲理的意境。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融入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展示了他对友谊、青春与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出一种超脱的哲学思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家住黄沙绿水湾:设定场景,描绘居住地的自然环境。
  2. 功名土苴任天悭:表达对功名的淡泊态度。
  3. 顾瞻宇宙惊多碍:思考广阔宇宙,感到人生的诸多障碍。
  4. 收卷江湖憩一閒:希望能放下忙碌,享受宁静的生活。
  5. 处子声容心自铁:对年轻美好的回忆,心中铭记。
  6. 太公年几鬓才斑:隐喻年纪渐长,感叹时光流逝。
  7. 老来难得重相见:表达对旧友重逢的渴望与遗憾。
  8. 明月清风处处山:将自然景色与情感结合,形成宁静的意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功名比作“土苴”,形象生动,展现出对世俗的无所谓。
  • 对仗:如“明月清风”与“处处山”,使语言更具韵律感。
  • 隐喻:如“处子声容”,不仅指年轻女子,也隐喻对青春的追忆。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自己对友谊的珍视、对美好青春的怀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沙:象征着平淡的生活,表明诗人对生活的真实感受。
  • 绿水:象征着生命与希望,表现出对自然和谐的向往。
  • 明月:象征着思念与团圆,暗含着人际关系的珍贵。
  • 清风:象征着宁静与自在,体现了诗人对安闲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对功名的态度是: A. 渴望追逐
    B. 视如尘土
    C. 忽略不计
    D. 忍痛割爱

  2. 诗中提到的“处子”指的是: A. 年轻的女子
    B. 处女
    C. 童年
    D. 友人

  3. “明月清风处处山”表达的是: A. 诗人的孤独
    B. 对自然的赞美
    C. 对人生的迷惘
    D. 旧友的重逢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通过自然景色表达思乡之情。
  • 《登高》杜甫:展现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感慨。

诗词对比

  • 《次韵赵寄庵》 vs 《静夜思》: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色来反映内心情感,但前者更关注于人与友人、自然的关系,而后者则是对故乡的思念。
  • 《次韵赵寄庵》 vs 《登高》:后者通过对高处的眺望,表现出对人生苦难的思考,而前者则更注重于闲适与淡泊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美与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