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 九月避兵海上感赋,用梦窗韵》
时间: 2025-01-04 11:15:5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八声甘州 九月避兵海上感赋,用梦窗韵
作者: 胡士莹 〔近代〕
怪天涯飘泊,似杨花,离怀恁零星。
正旌旗四出,群山无语,笳鼓连城。
剑气刀光不断,草木亦膻腥。
忍听哀鸿唳,满地秋声。
回首铜街车马,倘歌休舞倦,月冷花醒。
漫穷途雪涕,相向眼谁青?
念家山鹤愁猿病,问甚时归梦落寒汀?
披襟望又危樯外,风捲云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在战乱中漂泊的苦闷心情。他感叹自己如同随风飘荡的杨花,心中充满了离愁别绪。眼前旌旗四起,山川静默,笳声和鼓声在城中回响。战斗的气氛弥漫,连草木都带着血腥味,令人无法忍受那哀伤的鸿雁哀鸣,满地都是秋天的悲凉之声。回头望去,繁华的城市已不再热闹,歌舞也显得疲惫,月光冷淡,花朵似乎也在苏醒。漫长的旅途让人泪流满面,彼此相看,眼中又有谁能清晰呢?思念故乡的鹤和猿,何时才能梦回寒冷的水边?披开衣襟,远望高处的帆船,风卷云舒。
注释
- 怪:感叹。
- 天涯:指遥远的地方。
- 飘泊:漂流,流浪。
- 杨花:指柳絮,象征漂泊不定。
- 离怀:离别的忧愁。
- 旌旗:指军队的旗帜。
- 笳鼓:军事乐器,表示战斗的声音。
- 哀鸿唳:指悲鸣的鸿雁,象征离愁。
- 铜街:指繁华的街道。
- 倘:如果。
- 雪涕:指因悲伤而流泪。
- 寒汀:寒冷的水边。
- 危樯:高高的桅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胡士莹(1875-1929),字子宽,号白云,近现代诗人,生于战乱年代,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他的诗词以情感丰富、意境深远著称,常用古典韵律表达内心的孤独与忧伤。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九月,正值战乱之际,诗人因避兵而漂泊于海上,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无奈。作品中体现了诗人对时局动荡的忧虑以及对家乡的深切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八声甘州》融合了丰富的情感与深邃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所承受的孤独与忧伤。开篇便以“怪天涯飘泊”引出主题,表现出作者身处异乡的无奈与失落。随后通过“剑气刀光不断,草木亦膻腥”,生动地描绘了战乱带来的惨烈景象,令人感受到一种紧迫与压迫的氛围。
“忍听哀鸿唳,满地秋声”则是对秋天的音景描写,哀鸿的鸣叫与秋声交织,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孤独感。诗中“回首铜街车马”展示了繁华已经消逝的对比,反映出诗人对往日安宁生活的向往与怀念。
最后两句“披襟望又危樯外,风捲云平”则以自然景象结束,象征着诗人对未来的期盼与不安。整体而言,这首词语言凝练,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家国的深切关怀与对自我命运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怪天涯飘泊,似杨花,离怀恁零星:诗人感叹自己如同随风飘荡的杨花,处于远方的孤独与离愁之中。
- 正旌旗四出,群山无语,笳鼓连城:阴沉的战斗气氛,旌旗猎猎而起,群山静默,战鼓声震耳欲聋。
- 剑气刀光不断,草木亦膻腥:战斗的气氛弥漫,连草木都带着血腥味,营造出一种紧张的环境。
- 忍听哀鸿唳,满地秋声:秋天的哀鸣令人不忍,满地都是伤感的秋声,增强了孤独的感受。
- 回首铜街车马,倘歌休舞倦,月冷花醒:繁华已逝,歌舞也显得疲惫,月光显得冷淡,花似乎也在苏醒。
- 漫穷途雪涕,相向眼谁青?:长途旅行中的悲伤,彼此相望,眼中又有谁能清晰。
- 念家山鹤愁猿病,问甚时归梦落寒汀?:思念故乡的鹤与猿,何时才能梦回寒冷的水边。
- 披襟望又危樯外,风捲云平:披开衣襟,远望高处的帆船,象征着希望与不安。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己比作“杨花”,突出漂泊与孤独。
- 对仗:如“剑气刀光不断,草木亦膻腥”,增强了词句的音韵美。
- 拟人:秋声和月光被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意境。
-
主题思想:整首词反映了在战乱中漂泊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抒发了对安宁生活的向往与对未来的无奈与期待。
意象分析
- 天涯:象征远方的漂泊与孤独。
- 杨花:象征无定的生活状态。
- 剑气刀光:象征战争的残酷与紧迫。
- 哀鸿:象征离愁与伤感。
- 寒汀:象征思乡之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怪天涯飘泊”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 A. 欢愉
- B. 孤独
- C. 宁静
-
诗中提到的“笳鼓”主要指什么?
- A. 音乐
- B. 战斗的声音
- C. 舞蹈
-
“回首铜街车马”中的“铜街”指代什么?
- A. 古老的街道
- B. 繁华的城市
- C. 乡村小路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
- 杜甫《春望》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胡士莹的《八声甘州》与李白的《夜泊牛津》,两首诗都表达了身处异乡的孤独感与对故乡的思念,但胡士莹的词更强调战乱带来的苦闷,而李白的诗则更多展现了个人情感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胡士莹诗词选》
- 《近现代诗词流派与发展》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