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 题蒋鹿潭持竿戴笠小像》
时间: 2025-01-19 22:37: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断千寻铁索已沈江,江流更无还。
想其中自有,战时栖舰,闲处渔竿。
太息我辰安在,词客意辛酸。
欲耦严陵钓,掷去儒冠。
烽火一时燃遍,笑石头城下,曾见降幡。
误漂零臣甫,犹诩寸心丹。
困盐车何如伏枥,向珠溪尊俎且盘桓。
谁知得过清明了,依旧春寒。
白话文翻译
千寻的铁索已经沉入江中,江水流淌再也无法返回。
想必其中自有,战时驻扎的舰船,闲时的渔竿。
我不禁叹息,自己的年华安在,作为词客的内心充满辛酸。
想要在严陵钓鱼,便脱去儒生的帽子。
烽火在那时蔓延四处,曾在石头城下看到降旗。
误入漂泊的身世,依然胸怀丹心。
困于盐车的生活,何如在马前伏卧,向着珠溪的酒席盘桓。
谁能知道经历了清明,依旧是春寒料峭。
注释
- 千寻:形容绳索极长,表示非常遥远。
- 铁索:指用铁链子做的绳索,象征着艰难与阻碍。
- 栖舰:停泊的船只。
- 儒冠:用以指代读书人或士人的身份。
- 烽火:指战争时的烽火信号。
- 降幡:投降的旗帜。
- 寸心丹:比喻内心的忠诚与赤诚之心。
- 盐车:指贩卖盐的车子,象征平凡的生活。
- 伏枥:比喻等待出发,寓意希望或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东,清代诗人,生于动荡的时代,创作多反映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的诗作,其风格兼具豪放与细腻。
创作背景
《八声甘州》写于战乱纷争的时代,诗人通过描绘江水与战船,抒发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时局的无奈,反映了当时士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江流”、“战时栖舰”、“闲处渔竿”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开篇以“断千寻铁索已沈江”引入,言语中透出一种无奈与伤感,仿佛是在 lamenting (哀悼) 逝去的自由与安宁。接下来的设想中“战时栖舰”和“闲处渔竿”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对战争的厌恶与渔夫般的宁静生活的向往,揭示了士人对战乱的无能为力和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随着情感的推进,诗人感叹“我辰安在”,表达了对自身处境的深切反思,愈发显露出一种士人对理想与现实的失落感。最后一联“困盐车何如伏枥”则将这种情感推向高潮,诗人宁愿在珠溪饮酒,也不愿困于世俗的束缚,显示出一种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生活的无奈。
整首诗情感真挚,层次分明,既有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也有对个人命运的敏感捕捉,展现了清代士人对时局的深刻理解与复杂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断千寻铁索已沈江”:千寻长的铁索已经沉入江中,暗示一种无法挽回的失落。
- “江流更无还”:江水奔流不息,再也无法回到原来的状态。
- “想其中自有,战时栖舰,闲处渔竿”:思考其中自有,战时的舰船与闲暇时的渔竿形成鲜明对比。
- “太息我辰安在,词客意辛酸”:叹息自己的时光安在何处,作为词客的内心充满辛酸。
- “欲耦严陵钓,掷去儒冠”:想去严陵钓鱼,便放弃读书人的身份。
- “烽火一时燃遍,笑石头城下,曾见降幡”:烽火四起,曾在石头城下见到降旗,表达对战争的反感和对国家的惋惜。
- “误漂零臣甫,犹诩寸心丹”:误入漂泊的境地,仍然保有一颗赤诚之心。
- “困盐车何如伏枥,向珠溪尊俎且盘桓”:困于盐车的生活,不如在马前伏卧,向珠溪的酒席盘桓,表达对自由和畅快生活的向往。
- “谁知得过清明了,依旧春寒”:经历了清明,仍然是春寒,反映了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盐车”比喻平凡的生活;“伏枥”暗指对自由的渴望。
- 对仗:诗中对仗工整,如“战时栖舰,闲处渔竿”。
- 排比:如“困盐车何如伏枥,向珠溪尊俎且盘桓”,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战乱、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受,展现了士人对时局的忧虑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铁索:象征阻碍与困扰。
- 渔竿:象征平和与安宁。
- 烽火:象征战争与动荡。
- 降幡:象征屈服与失落。
- 珠溪:象征自由与愉悦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铁索”是象征什么? A. 自由
B. 阻碍
C. 财富
D. 战争 -
“欲耦严陵钓”中“耦”字的意思是? A. 追寻
B. 钓鱼
C. 结伴
D. 休息 -
诗人对战争的态度是什么? A. 支持
B. 无奈与厌恶
C. 忽视
D. 热衷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赤壁赋》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汪东《八声甘州》与李白《将进酒》:两者均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但汪东更多地关注时局的无奈,而李白则表现出一种豪放的洒脱和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华诗词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