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玉泉道者回山寺
作者: 齐己 〔唐代〕
却忆西峰顶,经行绝爱憎。
别来心念念,归去雪层层。
石坞寻春笋,苔龛续夜灯。
应悲尘土里,追逐利名僧。
白话文翻译:
我回忆起西峰的顶端,走在那儿时心中没有爱恨之情。
自从分别以来,我的心总是挂念着,归家时却只见雪花纷飞。
在石堆中寻觅春笋,在苔藓的佛龛上点亮夜灯。
我应该为那些沉浸在尘世之中、追逐名利的僧人感到悲伤。
注释:
- 却忆:回忆、想起。
- 经行:走过,经过。
- 绝爱憎:没有爱与恨的情感。
- 念念:心中常常思念。
- 雪层层:形容下雪的景象,雪花层层叠叠。
- 石坞:石头堆积的地方。
- 春笋:春天生长的竹笋,象征新生与希望。
- 苔龛:苔藓覆盖的佛龛。
- 尘土里:世俗之中,指人间的纷扰。
- 利名僧:追逐利益和名声的僧人。
典故解析:
- 西峰:可能指的是某个具体的山峰,也象征着高远的理想境界。
- 春笋:在中国文化中,竹子象征着坚韧与生机,春笋的生长意味着希望与新生。
- 名僧:指那些追求名声和利益的僧人,反映了当时修道士的世俗化现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齐己(704年-770年),唐代著名僧人、诗人,号称“齐公”。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山水与禅意,常以自然景象寄托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齐己回归山寺之际,表达了他对世俗名利的批判和对内心宁静的向往,反映了唐代士人对修道与名利之间矛盾的思考。
诗歌鉴赏:
《送玉泉道者回山寺》是一首情感深邃的诗作,齐己以其特有的山水意象和禅宗思想,描绘了一个修道者的内心世界。诗的开头,作者回忆起西峰的顶端,那是一个超然物外的地方,象征着一种无欲无求的境界。接着,作者表达了自己对归家的思念,雪花的意象既描绘了寒冷的自然景象,也隐喻了孤独与清冷的心境。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作者通过“石坞寻春笋”和“苔龛续夜灯”,展现了他在自然中寻找生命希望的过程,石头与苔藓的意象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而最后一句则转向对尘世的反思,表达了对那些追逐名利的僧人的悲哀,暗含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充分体现了齐己对禅理的体悟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中蕴含的哲理,使人不仅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更引发对人生追求的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却忆西峰顶:开篇即引入自然景象,传达一种超脱的境地。
- 经行绝爱憎:描述在此境地中无欲无求,反映内心的宁静。
- 别来心念念:表示自分别后对故地的思念,加深了情感的深度。
- 归去雪层层:以雪的意象象征归家的孤寂与寒冷。
- 石坞寻春笋:在石堆中寻找生机,暗示对生命的渴望与希望。
- 苔龛续夜灯:通过夜灯的意象,传达对信仰的坚持。
- 应悲尘土里:对世俗名利的批判,反映出对修道者的忧虑。
-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西峰”的超脱与“尘土”的世俗,强调内心的矛盾。
- 意象:自然意象的运用,如雪、石、苔等,增强了诗的情感表现。
- 象征:春笋与雪花的对比,象征着新生与孤独。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对世俗的反思,表达了对内心宁静与清净生活的追求,批判了追逐名利的僧人,突显出一种超然的精神理想。
意象分析:
- 西峰:象征高洁、超脱的理想境地。
- 雪:象征孤独、清冷的心境。
- 春笋:象征生机与希望,表达对生命的渴望。
- 苔龛:象征信仰的延续,传达内心的坚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却忆西峰顶”的意思是: A. 回忆西峰的高峰
B. 忘记西峰的山顶
C. 走过西峰的山顶 -
“别来心念念”中的“念念”指的是: A. 忘记
B. 思念
C. 忘却 -
“应悲尘土里,追逐利名僧”中的“尘土”指的是: A. 干净的地方
B. 世俗的纷扰
C. 乡村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齐己的《送玉泉道者回山寺》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均表现出对故人的思念与对自然的热爱,但齐己更多地关注内心的宁静与世俗的纷扰,而王维则侧重于对友人的不舍与对国家的忧虑。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但同样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齐己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