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蒋子立赴河南试》
时间: 2024-09-19 21:47: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蒋子立赴河南试
作者:蔡戡 〔宋代〕
槐花拂拂弄轻黄,
白紵云趋翰墨场。
鲁国儒冠能有几,
长沙舞袖颇相妨。
英材自是千人敌,
小试犹争一日长。
来岁皇都春色好,
马蹄应带百花香。
白话文翻译
诗的整体意思是:槐花轻轻摇曳,显得黄黄的;白色的衣裳如云彩般飞向书写的场所。鲁国的读书人中有多少人能出类拔萃呢?长沙的舞者却总是互相妨碍。优秀的人才本是千人之敌,但即使是小小的考试,仍然需要争取多一天的时间。明年春天,京城的春色必定美好,马蹄声中应带着百花的芬芳。
注释
- 拂拂:轻轻摇动的样子。
- 轻黄:指槐花的颜色,淡淡的黄色。
- 白紵:指白色的衣服,这里形容书生的装扮。
- 翰墨场:书写的地方,古时指考试或文人聚集的地方。
- 儒冠:指读书人所戴的帽子,象征学识。
- 长沙舞袖:指长沙的舞者,舞袖常被用来形容舞蹈的优雅与妨碍。
- 英材:指优秀的人才。
- 小试:小规模的考试。
- 皇都:指京城,通常指汴京,即今天的河南开封。
- 马蹄:马的脚步声,象征出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蔡戡(生卒年不详),字子立,号澹轩,宋代诗人,擅长诗词,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其诗风清新婉约,富于哲理。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宋代,正值科举时代,诗人送别友人去河南参加考试,反映了当时士人对科举的重视和对未来的期望。
诗歌鉴赏
《送蒋子立赴河南试》是一首充满期待与祝福的送别诗。诗的开头以槐花轻摇与白衣书生的意象相结合,描绘出一种清新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春天的气息和书生的气质。紧接着,诗人提到鲁国的读书人,表现出对学问的渴求和对竞争的认识,反映出士人之间的相互较量。长沙舞者的提及,似乎隐喻了文人与舞者之间的不同追求,进一步强调了文化与艺术的复杂关系。
而“英材自是千人敌,小试犹争一日长”一句,突出优秀人才在竞争中的稀缺性,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成功的渴望。最后一句“来岁皇都春色好,马蹄应带百花香”,则将目光投向未来,预示着友人在京城会有好的前景,给予了积极的期许与祝福。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友人的牵挂,也有对科举的期望,体现了宋代士人的理想与抱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槐花拂拂弄轻黄:描绘了槐花在春风中的轻盈姿态,暗示着生机与希望。
- 白紵云趋翰墨场:形象地表现书生朝着考试的地方奔赴,体现出对学业的重视。
- 鲁国儒冠能有几:反映对读书人优秀程度的思考,感叹英才的稀缺。
- 长沙舞袖颇相妨:用舞者的比喻,表现出文人的追求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矛盾。
- 英材自是千人敌:强调优秀人才的竞争激烈,士人间的相互较量。
- 小试犹争一日长:即便是小的考试,也要争取时间,表明了对成功的渴望。
- 来岁皇都春色好:展望明年春天的美好前景,充满希望。
- 马蹄应带百花香:预示着友人的成功与美好的未来,带着花香的马蹄象征着喜悦与祝福。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书生比作云,形象地表现了其轻盈与志向。
- 对仗:如“英材自是千人敌,小试犹争一日长”,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槐花“弄轻黄”,使植物有了生命感,增加了诗的情感色彩。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送别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前途的美好祝愿和对知识追求的执着,反映了士人对命运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槐花: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机勃勃的气息。
- 翰墨场:代表着考试与学术,象征士人的理想与追求。
- 儒冠:体现出读书人的身份与文化内涵。
- 舞袖:象征艺术与文化的追求,同时暗示了竞争与妨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白紵”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一种衣服
- C. 一种乐器
-
“英材自是千人敌”这句诗的意思是?
- A. 优秀人才很少
- B. 竞争很激烈
- C. 以上皆是
-
诗中“马蹄应带百花香”是什么意思?
- A. 旅行的愉悦
- B. 预示着将来的成功
- C. 以上皆是
答案:
- B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蔡戡《送蒋子立赴河南试》与杜甫《春望》: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与对时事的感慨,但蔡戡更侧重于个体的努力与祝福,而杜甫则融入了家国情怀,反映了社会动荡中的个人心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诗词基础知识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