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寄乡友》

时间: 2025-01-17 10:30:30

旅心已多恨,春至尚离群。

翠枝结斜影,绿水散圆文。

戏鱼两相顾,游鸟半藏云。

何时不悯默,是日最思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日寄乡友
作者: 王僧孺 〔南北朝〕

旅心已多恨,春至尚离群。
翠枝结斜影,绿水散圆文。
戏鱼两相顾,游鸟半藏云。
何时不悯默,是日最思君。

白话文翻译:

在旅途上已经积累了许多的怨恨,春天来临却仍然与友人离散。
翠绿的树枝投下斜斜的影子,绿水中散落着圆形的波纹。
戏水的鱼儿彼此对视,游翔的鸟儿半隐于云间。
何时不再默默地惆怅,今天最是思念你之时。

注释:

  • 旅心:旅途中的心情,指旅途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 :此处指的是怨恨、遗憾。
  • 翠枝:绿树的枝条,象征生机与春意。
  • 斜影:阳光照射在树枝上形成的斜影,描绘春日的景象。
  • 圆文:水面上的波纹,形容绿水的柔和。
  • 戏鱼:嬉戏的鱼,表现自然生动的情景。
  • 半藏云:鸟儿部分藏于云中,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
  • 何时不悯默:何时不再感到惆怅,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可理解为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春天的感慨,符合古代诗人常有的情感倾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僧孺,南北朝时期的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主要以其诗作流传于世。其作品多描写自然风光与个人情感,风格清新,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日,正值自然万物复苏之际,诗人身在异乡,思念故友,情感愈加浓烈,故而作此诗表达心中所感。

诗歌鉴赏:

《春日寄乡友》是一首表达思乡情感的诗,王僧孺通过春天的景象和自己在旅途中的感受,将孤独和思念交织在一起。开篇提到“旅心已多恨”,揭示了诗人对离乡的怨恨与无奈,春天的到来却使这种思念愈发明显。接下来的描绘则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表现出春天的美丽与生机,“翠枝结斜影,绿水散圆文”,让人感受到春日的温暖与希望,但同时也暗含孤独的情感。

诗中“戏鱼两相顾,游鸟半藏云”的描绘则恰如其分地展现了自然的和谐与生动,鱼儿与鸟儿的嬉戏似乎也在嘲讽诗人的孤独与思念。最后一句“何时不悯默,是日最思君”将整首诗推向高潮,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在此刻达到了顶点,表达出一种无奈和期待的情感。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又有情感的真挚流露,是一首充满春日气息与浓浓思友情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旅心已多恨:旅途中的孤独与怨恨已经积累很久。
  2. 春至尚离群:春天来临,仍然与朋友分离,感到更加孤独。
  3. 翠枝结斜影:翠绿的树枝投下斜影,描绘春天的生机。
  4. 绿水散圆文:水面波纹轻轻散开,象征春天的温柔。
  5. 戏鱼两相顾:嬉戏的鱼儿彼此对视,表现自然的和谐。
  6. 游鸟半藏云:鸟儿隐于云中,增加了一种朦胧的美感。
  7. 何时不悯默:何时才能不再默默惆怅,对友人的思念愈发明显。
  8. 是日最思君:今天的思念最为强烈,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翠枝结斜影”,通过影子描绘春天的生机。
  • 拟人:鱼和鸟的嬉戏赋予了自然以生动的情感。
  • 对仗:如“戏鱼”与“游鸟”,形成音韵上的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日的美丽自然与诗人内心的思念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故乡与友人的深切思念,情感真挚,给人以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翠枝: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希望,代表自然的复苏。
  • 绿水:象征柔和与宁静,带有一种流动的美感。
  • 戏鱼:表现自然生动的场景,传达出一种和谐的自然气息。
  • 游鸟:象征自由与洒脱,同时也隐喻着诗人的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旅心已多恨”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朋友的思念
    • B. 对旅途的怨恨
    • C. 对春天的喜爱
      答案:B
  2. “翠枝结斜影”中的“斜影”指什么?

    • A. 影子
    • B. 春天的气息
    • C. 鱼的游动
      答案:A
  3. 诗人最思念谁?

    • A. 自己
    • B. 朋友
    • C. 家人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与王僧孺的《春日寄乡友》均表现了自然之美和人生的感慨,但前者更侧重于壮阔的景色与豪情,后者则注重细腻的情感与思念,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诗经与汉乐府》
  • 相关学术文章及评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