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望远山落日,南来暮柳繁烟。
鸟啼花发自年年。成败兴亡几变。
白水河边壮士,黄金台下英贤。
到头惟有斩燕丹。干古令人哀叹。
白话文翻译
向西望去,远山上夕阳西下,南边的柳树在暮色中显得愈加繁茂。
鸟儿在鸣叫,花儿每年都在盛开。成败兴亡变幻无常。
白水河边的壮士,黄金台下的英才。
最终只剩下斩杀燕丹的悲剧,让人感到无尽的哀叹。
注释
字词注释
- 西望:向西方眺望。
- 落日:夕阳下落。
- 暮柳:傍晚时分的柳树,常用来表现凄凉的气氛。
- 繁烟:浓厚的烟雾,暗示着暮色中的朦胧。
- 成败兴亡:历史的兴衰变化。
- 白水河:指某条河流,可能与历史事件有关。
- 壮士:勇敢的男子,历史上指代那些英勇抗敌的人。
- 黄金台:可以理解为权势地位的象征。
- 燕丹:燕国的王,历史上有名的故事涉及他。
典故解析
“斩燕丹”出自历史事件,燕丹是一个历史人物,因与他的朋友屈原相关的情节而著名。在这首诗中,提到燕丹暗示着对过往英雄的追忆与感慨,以及对历史无常的哀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邦奇,明代诗人,生于公元16世纪,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历史兴亡的思考和对人性深处的探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朝代更迭之际,社会动荡,诗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人事无常的感慨交织在一起,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深刻的历史感和哲理性。
诗歌鉴赏
《西江月·易水》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哲理的诗作,诗人以自然景象为引子,通过对远山夕阳、柳树繁烟的描绘,营造了一个凄美的氛围,暗示着历史的无常与人生的悲凉。诗中提到的“鸟啼花发自年年”,则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循环,而“成败兴亡几变”则表明了对历史的思考,表达了对过往英雄的怀念与反思。
白水河边的壮士和黄金台下的英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象征着勇气与牺牲,后者则代表了权势与智慧。最终“到头惟有斩燕丹”的结尾,不仅是对燕国王燕丹的追忆,更是对历史的无奈感叹。诗人通过这些意象,传达出一种对历史无常与人事变幻的深刻理解,给读者以警醒。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望远山落日:描绘出一幅夕阳下的宁静景象,给人一种悠远的感觉。
- 南来暮柳繁烟:形象地表现出傍晚柳树的茂密,营造出一种凝重的气氛。
- 鸟啼花发自年年:时间的流逝在这里显得格外清晰,鸟鸣花开,似乎在无止境地重复。
- 成败兴亡几变:历史的变迁让人感叹,成败之间的转换让人深思。
- 白水河边壮士:壮士代表了勇敢与英雄气概,暗示了历史的英勇人物。
- 黄金台下英贤:英贤代表智慧与权力,形成对壮士的对比。
- 到头惟有斩燕丹:历史的结局往往是悲剧,诗人以燕丹为例,表达对英雄命运的无奈。
- 干古令人哀叹:最终的感叹,回归到人类的历史与命运,令人感到深深的哀伤。
修辞手法
- 对比:壮士与英贤的对比,突显了不同角色在历史中的地位与命运。
- 象征:夕阳、柳树等意象象征着时间的无情流逝和人生的悲凉。
- 排比:成败兴亡的几变,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和情感的强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对英雄命运的感叹,以及对人事无常的深刻理解。诗人在面对历史的变迁与人事的悲剧时,展现了一种无奈与哀伤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远山:象征着历史的遥远与深邃。
- 落日: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终结。
- 暮柳:象征着凋零与伤感,暗示着生命的脆弱。
- 壮士:象征着勇敢与牺牲,代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 黄金台:象征着权力与地位,暗示着人事的变幻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黄金台”象征着什么?
- A) 自然景观
- B) 权力与地位
- C) 爱情
-
诗人通过哪种意象来表现历史的无常?
- A) 鸟啼
- B) 落日
- C) 柳树
-
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怎样情感?
- A) 崇拜
- B) 哀叹
- C) 忽视
答案
- B) 权力与地位
- B) 落日
- B) 哀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同样表现了对历史与人生的思考。
- 《静夜思》李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情感,与本诗有相似之处。
诗词对比
- 《西江月·易水》 vs 《登高》
- 两首诗都涉及到历史与人生的思考,但《西江月·易水》更侧重于对历史英雄的追忆与哀叹,而《登高》则侧重于对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收录了韩邦奇及其他明代诗人的作品。
- 《古典诗词鉴赏》: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分析与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