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十一月初六日夜偶成)》

时间: 2025-01-14 08:04:05

日日山迷水癖,年年书恼诗痴。

寻思那里要他知。

试比古人犹未。

往往眼甜口苦,常常心是身非。

如何则甚破他疑。

只学今人足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江月(十一月初六日夜偶成)
作者: 韩淲

日日山迷水癖,年年书恼诗痴。
寻思那里要他知。试比古人犹未。
往往眼甜口苦,常常心是身非。
如何则甚破他疑。只学今人足矣。

白话文翻译:

每天都沉醉于山水的癖好,年年因书籍而烦恼,痴迷于诗词。
回想那份心思,究竟要让谁了解呢?试着去比拟古人,似乎还不够。
往往是眼中觉得美好,口中却感到苦涩,常常是心里想的与身体的状态相悖。
那么,如何才能打破这种疑惑呢?只需学习今人的风采就足够了。

注释:

字词注释:

  • 山迷水癖:沉迷于山水的爱好。
  • 书恼诗痴:因书籍而烦恼,痴迷于诗词。
  • 眼甜口苦:眼睛看到美好的事物,嘴里却感到苦涩,形容内心矛盾。
  • 心是身非:心中想的与实际情况不符,形容内心的挣扎与失落。
  • 破他疑:打破内心的疑惑和困惑。

典故解析:
本诗提到了古人,暗指古代诗人和传统文化。诗人通过对比古今,表达了对当下的感悟和对古代文化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淲(约12世纪),字子真,号澄江,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的结合,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秋冬之交,时值诗人对自身文学追求的反思期,表达了他对传统与现代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西江月》通过简洁的语言,深刻地探讨了诗人对山水之美的迷恋与对书籍的苦恼,展现了其对诗词的执着与困惑。诗的开头两句通过“日日”和“年年”的重复,强调了诗人对自然的痴迷和对文学的追求。接着,诗人自问“试比古人犹未”,流露出他在当代文化与古典文化之间的挣扎与思索。后半部分则通过“眼甜口苦”和“心是身非”的对比,描绘了内心的矛盾与不安,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最后一句“只学今人足矣”则透露出一种对现代文学的认同与归属,显示出诗人对未来的期许。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文学传统与现代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日日山迷水癖: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山水的热爱,沉迷于大自然的美景。
  2. 年年书恼诗痴:每一年都因诗书而烦恼,显示出他对文学的执着。
  3. 寻思那里要他知:反思这种迷恋和执着究竟要让谁来理解。
  4. 试比古人犹未:尝试与古代诗人相比,却发现仍然不够。
  5. 往往眼甜口苦:看到美好却感到苦涩,揭示了内心的矛盾。
  6. 常常心是身非:心灵的追求与现实的差距,表现出一种失落感。
  7. 如何则甚破他疑:想要打破这种内心的疑惑。
  8. 只学今人足矣:最后强调学习现代人的风采就足够了,展示出对当代文学的认同。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中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比喻:通过“眼甜口苦”生动地表达了内心的矛盾。
  • 反复:多次使用“日日”“年年”等词语,强调时间的流逝和感受的持久。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主题在于对传统和现代的反思,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文学的执迷以及对现实的思考,最终回归到对当代文化的认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水:象征着自然之美,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代表文学与知识,反映出诗人的求知欲。
  • 眼甜口苦:象征着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揭示了人性的复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对什么事物感到迷恋?
    A. 书籍
    B. 山水
    C. 诗词
    D. 朋友

  2. 诗中“常常心是身非”的意思是?
    A. 身体健康
    B. 心里想的与实际不符
    C. 身心愉悦
    D. 心情很好

  3. 诗的最后一句强调了什么?
    A.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B. 现代文化的价值
    C. 对古人的仰慕
    D.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韩淲与苏轼都是关注自然与内心感受的诗人,苏轼的作品常常带有更强的历史感与哲理性,而韩淲则更倾向于个人情感的流露。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但都体现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情感和对自然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韩淲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