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阳城》
时间: 2025-01-01 12:49:4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荒城在高岸,凌眺俯清淇。
传道汉天子,而封审食其。
奸淫且不戮,茅土孰云宜。
何得英雄主,返令儿女欺。
母仪良已失,臣节岂如斯。
太息一朝事,乃令人所嗤。
白话文翻译:
荒凉的城池坐落在高高的岸边,俯视着清澈的淇水。
传递给汉朝天子的旨意,却只封给了审食其。
奸邪之事甚至无人惩罚,荒草与泥土又有什么好呢?
怎么会有英雄的君主,却让儿女们欺凌?
母仪的品德已经丧失,臣子的节操又怎能如此?
我只叹息这朝代的事,竟然让人感到可笑。
注释:
- 荒城:指的是荒凉的城池,象征着衰败的政权。
- 高岸:高而陡峭的岸边,突出地理位置的高贵与孤立。
- 凌眺:高处俯视,表现一种冷静的观察。
- 汉天子:指汉朝的皇帝,历史上对汉朝的尊称。
- 审食其:历史人物,因其贪婪与奸诈而被后人所讥讽。
- 母仪:指母亲的德行与品格。
- 臣节:指臣子的节操与忠诚。
- 太息:叹息,表达对历史的无奈与失望。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高适(704年-765年),字达夫,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因其作品多描写边疆风光和士兵生活而闻名,代表作有《燕歌行》《别董大》等。他的诗作常表现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士人的关心。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朝中期,正值安史之乱前夕,国家动荡,民生困苦,诗人对当时的政治腐败和社会现象深感忧虑。
诗歌鉴赏:
《辟阳城》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政治批判的古诗,通过描绘荒凉的城池和清澈的淇水,展现了历史的沧桑与国家的衰败。诗中的“荒城”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对朝代衰落的象征,似乎在提醒读者:曾经辉煌的汉朝已经变得无人问津。诗人通过“传道汉天子,而封审食其”这句,直指当时权臣的贪婪与腐败,暗示即使是天子的旨意,也被权臣所篡改,反映出对政权的失望与无奈。
而“奸淫且不戮,茅土孰云宜”则更是表达了对社会风气的批判,诗人质问道:在这个混乱的时代,何以为“宜”?这种无奈的情绪在后面的“母仪良已失,臣节岂如斯”中得到了进一步升华,诗人感慨母亲的品德已经失去,臣子的节操又何以保持,表现出对道德沦丧的深切忧虑。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展现了高适对历史、政治、道德的深刻思考,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诗人以个人的愤懑反映了时代的悲剧,真切地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与对社会现状的失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荒城在高岸:荒凉的城池位于高高的岸边,突显了孤独与荒凉。
- 凌眺俯清淇:高处俯视清澈的淇水,反映出一种冷静的观察态度。
- 传道汉天子,而封审食其:传递给汉朝天子的旨意,却被审食其这样的人所篡夺和利用,揭示了权臣的阴险。
- 奸淫且不戮,茅土孰云宜:社会风气败坏,奸邪之事无人惩罚,反问何以为“宜”,表达了对社会的失望。
- 何得英雄主,返令儿女欺:质疑为何会有英雄的君主,却让儿女们在其统治下轻视他人。
- 母仪良已失,臣节岂如斯:母亲的品德已失,臣子的节操又怎能如此低下?
- 太息一朝事,乃令人所嗤:对朝代的无奈叹息,表明自己对历史的深切反思与不满。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荒城在高岸,凌眺俯清淇”,对称式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用“何得英雄主,返令儿女欺”来强调对社会现象的质疑,增加了情感的冲击力。
-
主题思想:全诗反映了作者对政治腐败、社会道德沦丧的忧虑,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与个人的无奈。
意象分析:
- 荒城:象征着衰败的政权,暗示历史的无情与残酷。
- 高岸:代表着孤立与高贵,突显诗人个人的立场与观察视角。
- 清淇:清澈的水流象征着美好和纯洁,与荒凉的城池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意境的冲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辟阳城》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宋代
- B. 唐代
- C. 明代
- D. 清代
-
诗中提到的“审食其”是指:
- A. 一位正直的官员
- B. 一位贪婪的权臣
- C. 一位著名的诗人
- D. 一位历史学家
-
诗中表达了对哪种现象的批判?
- A. 英雄主义
- B. 政治腐败与道德沦丧
- C. 自然灾害
- D. 战争与和平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崔颢的《黄鹤楼》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高适的《辟阳城》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社会现状的忧虑,但高适更侧重于政治腐败,杜甫则更多地描绘战争带来的苦难与民生困境。在情感上,高适的诗更为直接和愤慨,而杜甫的诗则充满了沉重的叹息。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汉乐府》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