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贺兰作)》

时间: 2025-01-19 17:51:04

君不见芳树枝,春花落尽蜂不窥。

君不见梁上泥,

秋风始高燕不栖。

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婵娟守空闺。

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鸟夜啼。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塞下曲(贺兰作)

君不见芳树枝,春花落尽蜂不窥。
君不见梁上泥,秋风始高燕不栖。
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婵娟守空闺。
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鸟夜啼。

白话文翻译:

你难道没有看到花树的枝头吗?春天的花朵凋零后,蜜蜂再也不来采蜜。
你难道没有看到屋檐上的泥土吗?秋风一起,高飞的燕子就不再栖息了。
年轻的男子在外征战,而美丽的女子却独自在空闺中守望。
独自一人睡觉,自然会感到伤心,更何况在夜里还常听到鸟儿的啼鸣。

注释:

  • 芳树:指开花的树木,象征春天的美好时光。
  • 蜂不窥:蜜蜂不再来,暗示春天的结束和孤独感。
  • 梁上泥:指在屋檐上的泥土,象征燕子窝的存在。
  • 荡子:指年轻的男子,常用于形容征战的士兵。
  • 蛾眉:形容女子的美丽,常用来指代妻子或爱人。
  • 空闺:指孤独的卧室,象征思念和等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适(704年-765年),字达夫,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生于并长于山西,后任职于边疆地区。他的诗歌以豪放和壮丽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和士兵生活。

创作背景:

《塞下曲》是高适在战争背景下创作的一首诗,反映了士兵征战带来的离别与思念,表现了对家乡和爱人的深切怀念。这种情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尤为常见,许多年轻男子都被征召入伍,留下许多女子在家中独守空闺。

诗歌鉴赏:

《塞下曲》通过对比春夏与秋冬的自然变化,展现了男女主人公在战争与离别中的苦闷与无奈。开篇的“君不见芳树枝,春花落尽蜂不窥”透出一种春天的凋零,象征着生离死别的悲伤。而“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婵娟守空闺”则进一步揭示了战争对家庭的破坏,表现出士兵的责任与爱人的孤独。

诗中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映射出人间的情感波动。诗人运用“独宿自然堪下泪”的直白表述,让读者感受到深切的孤独与悲伤。这种情感通过最后一句“况复时闻鸟夜啼”得到了升华,鸟鸣的声音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清晰,仿佛在呼应着主人公的思念和愁苦。

整首诗在情感上具有很强的共鸣,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离愁别绪,展现了高适作为边塞诗人的深厚情感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君不见芳树枝,春花落尽蜂不窥。
    通过春天的花朵凋零,表现生命的短暂与离愁。

  2. 君不见梁上泥,秋风始高燕不栖。
    秋天的到来带走了燕子,象征着温暖的结束与孤独的来临。

  3. 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婵娟守空闺。
    描述士兵在外征战的情景,以及留守在家的美丽女子的孤独。

  4. 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鸟夜啼。
    直白地表达了孤独的悲哀,夜晚的鸟鸣更增添了伤感。

修辞手法:

  • 对比:春与秋、战与守、动与静的对比,突出情感的深切。
  • 拟人: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情感相结合,使情感更为生动。
  • 象征:花、燕子、鸟鸣象征着生命的流逝与思念的深切。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战争为背景,探讨了离别、思念与孤独的主题,传达了对家乡与爱人的深切怀念,反映了诗人在艰苦环境中对人性的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芳树:象征青春与美好,春天的消逝。
  • 燕子:象征家与归属,秋天的离去。
  • 蛾眉:象征美丽与爱,孤独的守望。
  • 鸟夜啼:代表思念与悲伤,夜的静谧中流露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塞下曲》是由哪位诗人创作的? A. 李白
    B. 杜甫
    C. 高适
    D. 白居易

  2. “君不见梁上泥,秋风始高燕不栖”中,秋风象征着什么? A. 生命的开始
    B. 温暖的结束
    C. 离别的悲伤
    D. 嫉妒的情感

  3. 全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什么? A. 欢快
    B. 悲伤
    C. 愤怒
    D. 平静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崔颢的《黄鹤楼》
  • 王昌龄的《出塞》

诗词对比:

  • 高适《塞下曲》王之涣《登鹳雀楼》:两者都描绘了边塞的自然景象,但高适更强调人情的孤独与思念,而王之涣则表现出一种对壮丽景色的豪迈之情。
  • 高适《塞下曲》李白《将进酒》:虽然主题不同,但两者都体现了对生活的感悟与对人情的深刻理解。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高适诗集》
  • 《唐代文学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