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苏文忠公祠》

时间: 2024-09-19 21:47:34

潮涌金山寺,云凝玉局祠。

人随天共远,心与日俱驰。

庙貌千年在,忠肠九陛知。

祇今沧海上,犹诵宝陀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潮涌金山寺,云凝玉局祠。
人随天共远,心与日俱驰。
庙貌千年在,忠肠九陛知。
祇今沧海上,犹诵宝陀诗。

白话文翻译:

潮水汹涌,拍打着金山寺,云雾缭绕,笼罩着玉局祠。
人随天际远去,心灵随着太阳的光辉快速驰骋。
庙宇的外观千年不变,忠诚之心为九位皇帝所知。
如今在沧海之上,仍然吟诵着宝陀的诗篇。

注释:

字词注释:

  • 潮涌:潮水汹涌,形容海潮的汹涌澎湃。
  • 金山寺:指的是位于浙江舟山的金山寺,是著名的佛教寺庙。
  • 玉局祠:指的是苏文忠公祠,纪念历史人物苏轼。
  • 忠肠:指忠诚之心,形容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
  • 九陛:指的是历代皇帝,九个代表,象征着历史的久远。
  • 宝陀:指宝陀山,传说中有许多文人墨客在此吟咏。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苏文忠公”指的是苏轼,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忠诚和才华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地位。诗中提到的金山寺和玉局祠,均为与苏轼相关的地标,表达了对其的怀念和尊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郭棐,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表达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对自然的热爱。其诗风简练而富有情感,常以自然景象映射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诗作的创作背景在于对伟大历史人物的纪念与追思,尤其是对苏轼的赞美与怀念。诗人在游历中,看到金山寺与玉局祠,激发了自己的思绪,写下此诗以寄托对忠诚和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谒苏文忠公祠》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历史感的诗作。诗的开头以自然景象引入,潮水的汹涌与云雾的缭绕,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观,更暗示了历史的波澜与人物的伟大。接着,诗人将个人的思绪与宇宙的广阔相结合,表达了人随天际而远,心随日月而驰的豪情。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以“庙貌千年在,忠肠九陛知”来强调对苏轼的忠诚与尊重,表达了历史长河中对忠诚精神的传承与铭记。这种情感的深邃与对伟大人物的怀念,令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强烈共鸣。而“祇今沧海上,犹诵宝陀诗”一句,则将诗的情感延续至今,表明即使在时光流逝中,苏轼的诗篇依然被人传颂,忠诚与才华的精神永存。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潮涌金山寺:以潮水的涌动开篇,传达出一种生动的画面感,金山寺作为历史文化的象征,强调了诗作的地理与文化背景。
  • 云凝玉局祠:云雾的凝聚,给人以庄重神秘的感觉,玉局祠作为苏轼的纪念地,营造出一种敬仰的氛围。
  • 人随天共远: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天际的距离,展现了诗人的壮志与理想。
  • 心与日俱驰:心灵的追求与太阳的光辉并行,象征着对理想的追求与对伟人精神的向往。
  • 庙貌千年在:庙宇的外观历经千年而不变,象征着忠诚精神的恒久。
  • 忠肠九陛知:忠诚之心为九位皇帝所知,强调历史人物的影响力与忠义的传承。
  • 祇今沧海上:转向现今,表达了历史的延续感。
  • 犹诵宝陀诗:即使在今天,依然有人吟诵苏轼的诗篇,表明其文学成就的永恒。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潮涌金山寺,云凝玉局祠”,通过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人心与日光相提并论,形象地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
  • 拟人:云的凝聚、潮的涌动赋予了自然以生命,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自然景象引入,结合对历史人物的追思与赞美,表达了对忠诚精神的追求与对伟人风范的传承。诗人通过对苏轼的敬仰,反映了对理想与忠诚的向往,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潮水:象征历史的变迁与不息。
  • 云雾:象征神秘与庄重,营造出敬仰的氛围。
  • 金山寺与玉局祠:历史与文化的象征,体现诗人的敬仰之情。
  • 太阳:象征理想与光辉,表达对未来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金山寺”位于哪个省份?
    A. 浙江
    B. 广东
    C. 江苏

  2. “忠肠九陛知”中的“九陛”指的是:
    A. 九位皇帝
    B. 九个国家
    C. 九个朝代

  3. 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怀念与敬仰
    B. 失落与悲伤
    C. 喜悦与庆祝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浪淘沙·北戴河》 by 毛泽东
  • 《赤壁赋》 by 苏轼

诗词对比:

  • 《赤壁赋》与本诗都涉及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与人文情怀的表达,但《赤壁赋》更注重于对历史瞬间的哲思,而《谒苏文忠公祠》则侧重于对忠诚精神的追思与纪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诗文全集》
  • 《明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文化名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