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诗二章(奉使中原署馆壁)》
时间: 2025-01-04 07:19: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感怀诗二章(奉使中原署馆壁)
仆本江北人,今作江南客。
再去江北游,举目无相识。
金风吹我寒,秋月为谁白。
不如归去来,江南有人忆。
未到故乡时,将为故乡好。
及至亲得归,争如身不到。
目前相识无一人,出入空伤我怀抱。
风雨萧萧旅馆秋,归来窗下和衣倒。
梦中忽到江南路,寻得花边旧居处。
桃脸蛾眉笑出门,争向前头拥将去。
白话文翻译
我本是江北的人,现在却成为了江南的客人。
再去江北游玩,四周举目望去没有一个相识的人。
金风送来寒意,秋月映照着谁的面庞。
不如返回故乡,江南还有人记得我。
在未到故乡之前,总觉得故乡是多么美好。
可等我亲自回去,怎比得上身体未到的那份惆怅。
现在眼前没有一个相识的人,出入之间空自伤怀。
风雨萧萧,旅馆的秋天,归来时我在窗下,和衣倒下。
梦中忽然来到江南的路上,寻得花边的旧居。
桃脸蛾眉的女子笑着出门,争先恐后地涌向我。
注释
- 仆:我,谦称。
- 江北、江南:指中国长江流域的两个区域,江北多指现在的北方,江南则多指南方。
- 金风:秋风的美称。
- 蛾眉:形容女子的眉毛,像蛾子的翅膀,细长而弯曲。
- 拥将去:争着要去拥抱我,表现出温情与热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熙载(约903年-974年),字景纯,唐末五代时期的词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个人的情感和生活状态,寄托着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韩熙载身处异乡之际,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孤独生活的感慨,尤其是在秋天的萧瑟气氛中,思乡之情愈加浓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江北”与“江南”,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作者在诗中自述身份,表达了作为一个外乡人的孤独感。开篇的“仆本江北人,今作江南客”,即刻将读者带入了诗人内心的游荡与思乡之情。诗的前四句描绘了秋季的萧索,金风与秋月的描写不仅营造了季节的氛围,也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惆怅。
随着诗的深入,诗人逐渐意识到对故乡的依恋和渴望。在“未到故乡时,将为故乡好”一句中,诗人表现出一种对故乡理想化的向往,而“及至亲得归,争如身不到”则揭示了他回归后的失落感。这种情感的反转,反映了人们对故乡的复杂情感:既有对故乡的美好回忆,又有面对现实的无奈。
最后两句以梦境的形式回归到江南,桃脸蛾眉的描写则象征着温柔与美好,形成了对比,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故乡的向往与期盼。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的感悟,也有对人际关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仆本江北人,今作江南客:自述身份,表明自己是外乡人,造成了生疏感。
- 再去江北游,举目无相识:再次回到北方,发现周围没有一个熟悉的人,感到格外孤独。
- 金风吹我寒,秋月为谁白:金秋的寒风使人感到凉意,白月照耀下的寂寞让人思考,究竟是为谁而存在。
- 不如归去来,江南有人忆:不如回到故乡,至少那里还有人记得自己,表达了对归属感的渴望。
修辞手法
- 对比:江北与江南的对比,突显了诗人的孤独感。
- 拟人:金风与秋月的描写,使自然景物赋予情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象征:桃脸蛾眉象征着美好的人际关系与温暖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孤独的反思。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展现了人在异乡的无奈与对归属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风:象征秋天的凛冽与清冷,寓意思乡情感的加深。
- 秋月:象征寂静与孤独,是思念的催化剂。
- 桃脸蛾眉:象征美好与温暖的人际关系,体现了对归属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金风”指的是什么季节的风?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
“桃脸蛾眉”中的“蛾眉”主要是形容什么? A. 头发
B. 眉毛
C. 眼睛
D. 嘴唇 -
诗人对故乡的态度是怎样的? A. 充满怀念
B. 不屑一顾
C. 无所谓
D. 渴望离开
答案
- C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表达思乡之情的经典之作。
- 《月夜忆舍弟》(杜甫):同样探讨思念与孤独的主题。
诗词对比
- 《秋夕》(杜甫)与此诗的对比:杜甫的作品同样表现了秋天的孤寂与思乡之情,两者在情感表达上有共通之处。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
-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