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用喜雨韵三首》

时间: 2024-12-29 18:08:05

阑干小倚望遥岑,晚霁朝朝换午阴。

越鹜已收天外影,吴鸠尚带雨中音。

海濒客子秋衔袖,塞上征人夜拊砧。

都是一般无意绪,闵劳争柰主恩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阑干小倚望遥岑,
晚霁朝朝换午阴。
越鹜已收天外影,
吴鸠尚带雨中音。
海濒客子秋衔袖,
塞上征人夜拊砧。
都是一般无意绪,
闵劳争柰主恩深。


白话文翻译:

我倚着栏杆,远望那遥远的山岑,
在晚霁中,早晨和午后不断交替着阴云。
越地的野鸭已经收起在天边的身影,
吴地的杜鹃仍在雨中呜鸣。
海边的旅人秋风中袖子微垂,
边塞的征人夜晚击打着石砧。
他们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情绪,
只觉得辛劳何必与主人的恩情相争。


注释:

  • 阑干:栏杆,这里指诗人倚靠的地方。
  • 遥岑:远处的山岑,表示自然的壮丽。
  • 晚霁:指雨后天晴的时刻,诗中描绘了天气变化。
  • 越鹜:越地的野鸭,此指一种水鸟。
  • 吴鸠:吴地的杜鹃,带有地方特征的鸟。
  • 海濒:靠近海边,指旅人的地理位置。
  • 塞上:边塞,指征人的位置。
  • 拊砧:敲打石砧,形容夜晚的劳作。

典故解析:

  • 越鹜吴鸠:这两个意象分别代表了古代中国的两个地区——越地和吴地,强调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 阑干拊砧的意象对比,展示了不同场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吴潜,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写景抒情著称,语言清新,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一个雨后的清晨,诗人通过描绘不同地域的自然景象和人们的生活,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时代背景下,士人往往有着对政治和社会的思考,这首诗也反映了这种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七用喜雨韵三首》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事的深刻观察。首联“阑干小倚望遥岑”,描绘了一个悠闲的场景,诗人倚靠在栏杆上,遥望远山,给人一种恬静而悠远的感觉。接着,诗人通过“晚霁朝朝换午阴”的描写,展现了天气的变化,暗示世事无常。中间部分提到的“越鹜已收天外影,吴鸠尚带雨中音”则通过对比展示了不同地方的自然景象,体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哲思。

后半部分则转向人事,描绘了“海濒客子”和“塞上征人”的场景,展现了旅人和征人的辛劳,体现了人间的无奈与挣扎。最后一句“都是一般无意绪,闵劳争柰主恩深”则总结了整首诗的情感,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恩情的珍惜。诗中自然与人事的交融,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阑干小倚望遥岑:诗人倚靠在栏杆上,远望着遥远的山岑,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
  2. 晚霁朝朝换午阴:描述天气的变化,暗示人生的无常。
  3. 越鹜已收天外影:越地的野鸭已经归来,象征着归属感和安宁。
  4. 吴鸠尚带雨中音:吴地的杜鹃仍在雨中鸣叫,表现出一种忧伤的情感。
  5. 海濒客子秋衔袖:海边的旅人,秋风中袖子微垂,暗示孤独与思乡。
  6. 塞上征人夜拊砧:边塞的征人夜晚击打石砧,表现出艰辛与劳作。
  7. 都是一般无意绪:所有人都没有特别的情绪,表达对生活的感慨。
  8. 闵劳争柰主恩深:辛劳何必与主人的恩情相争,表现出对恩情的珍视和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事相联系,增强诗意。
  • 对仗:如“海濒客子”和“塞上征人”,展示了语言的对称美。

主题思想:整体上,这首诗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对生活中恩情的珍视,传达出一种恬淡而深沉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阑干:象征着人与自然的联系。
  • 遥岑:代表了远方的希望与梦想。
  • 越鹜、吴鸠:分别象征不同地域的文化与情感。
  • 海濒、塞上:描绘了不同背景下的人生状态,体现了人们的辛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阑干”指的是什么?

    • A. 栏杆
    • B. 山岑
    • C. 旅人
  2. “越鹜已收天外影”中“越鹜”指的是什么?

    • A. 野鸭
    • B. 杜鹃
    • C. 鱼
  3. 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思乡之情
    • B. 自然之美
    • C. 对生活的感悟

答案

  1. A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吴潜与李白的作品中都涉及自然景观的描写,但吴潜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李白则表现出更为豪放的个性与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宋诗人研究》

以上内容为对《七用喜雨韵三首》的详细分析与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