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宝观岧嶢飞雉堞》
时间: 2025-01-01 15:42: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江仙·宝观岧嶢飞雉堞
作者: 葛胜仲 〔宋代〕
宝观岧山尧飞雉堞,登临恍欲升仙。
野桃官柳衬吴天。
春风寒食夜,遗恨在封绵。
闻道东溟才二里,银涛直与天连。
凭谁都卷入芳尊。
赋归欢靖节消渴解文园。
白话文翻译:
在宝观岧山上,飞檐高耸如同神仙的居所,我登高望远,恍若要升天。
野桃与官柳交映,衬托着这片吴地的天空。
春风中,寒食的夜晚,我的心中遗留着对往昔的惋惜。
听说东海不过两里之遥,银色的波涛与天际连成一线。
谁能把酒杯卷起,沉浸在这芳香的美酒之中?
赋诗归来,欢庆节日,解渴于这文人的园地。
注释:
- 宝观: 指宝观山,位于今浙江省,是一处名山。
- 岧嶢: 高峻的样子,形容山势险峻。
- 飞雉堞: 比喻高耸的建筑或山峰,像飞翔的雉鸟。
- 寒食夜: 寒食节的夜晚,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纪念介子推。
- 东溟: 指东海,溟为海的意思。
- 银涛: 形容波涛的颜色如银。
典故解析:
- 寒食节: 起源于晋代,用以纪念介子推的节日,传统上人们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 吴天: 指江南地区的天空,常与春天的气候相联系。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 葛胜仲,宋代诗人,作品多以山水自然为题材,风格清新脱俗,充满诗情画意。
-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春季,诗人在游览宝观山时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与内心的惆怅,结合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对过去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临江仙》通过描绘宝观岧山的壮丽景色,展现了一个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诗的开头便用“宝观岧山”引入,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接着,诗人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结合起来,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有对人世间各种情感的反思。这种情感通过“春风寒食夜,遗恨在封绵”表现得尤为深刻,体现了诗人对过往的追忆与对现在的珍惜。“闻道东溟才二里,银涛直与天连”一句,展现了诗人对海的向往与对自由的渴望,描绘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画面。最后一句“赋归欢靖节消渴解文园”,则回归到诗歌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文人雅集的热爱。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宝观岧山尧飞雉堞: 描绘宝观山的高耸景象,给人一种超然的感觉。
- 登临恍欲升仙: 诗人登高而望,仿佛要飞升到仙界,体现其对美好境界的向往。
- 野桃官柳衬吴天: 自然景色中的桃花和柳树映衬着吴地的天空,增添了生机。
- 春风寒食夜,遗恨在封绵: 春夜的寒冷使人感到惆怅,遗留的情感在心中不断回响。
- 闻道东溟才二里,银涛直与天连: 听闻东海距离不远,波涛与天空相连,增添了辽阔的意境。
- 凭谁都卷入芳尊: 诗人感叹,谁能共饮这美酒,享受自然的芬芳。
- 赋归欢靖节消渴解文园: 回归生活中的欢庆与快乐,解渴于文人的交流。
-
修辞手法:
- 比喻: “飞雉堞”比喻山的高峻。
- 对仗: 诗句中常见工整的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 自然景物被赋予情感,展现诗人的内心世界。
-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友情和文人雅集的向往,情感深邃而富有诗意。
意象分析:
- 宝观山: 象征着高远与明净,体现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 春风: 代表着温暖与生机,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变迁。
- 银涛: 代表辽阔的海洋,象征着自由与无尽的可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哪个?
- A. 中秋节
- B. 寒食节
- C. 端午节
-
“东溟”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西海
- B. 东海
- C. 南海
-
诗中提到的“芳尊”指的是什么?
- A. 美酒
- B. 花香
- C. 山水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经典,描绘春天的江景与月色之美。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的诗作,表现对历史的感慨与对自然的赞美。
诗词对比:
- 比较葛胜仲的《临江仙》和李白的《庐山谣》,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赞美,但李白更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而葛胜仲则融入了更多的哲理思考和对往昔的怀念。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收录了大量宋代诗人的作品,了解宋代诗歌的风格。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提供对古诗词的分析与解读,帮助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