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

时间: 2025-01-19 15:31:50

屏底歌残金缕。

座上花催蜡炬。

春枕酒醒时,又是绿波南浦。

春去。

春去。

帘外潺潺微雨。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如梦令

作者: 杨慎 〔明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屏底歌残金缕。
座上花催蜡炬。
春枕酒醒时,又是绿波南浦。
春去。春去。帘外潺潺微雨。


白话文翻译:

在屏风底下,歌声已然残余,金色的丝线也已断绝。座上的花朵催促着蜡烛的燃烧。春天的枕头上,酒醒时分,已是南浦的绿波荡漾。春天走了,春天走了,窗外轻轻细雨纷飞。


注释:

字词注释:

  • 屏底:指屏风的底部,常用来遮挡或装饰。
  • 歌残:歌声已经断断续续,形容一种凋零的情景。
  • 金缕:指金丝线,象征着华美的事物。
  • 蜡炬:蜡烛,古代常用于照明。
  • 春枕:春天的枕头,暗示着春天的短暂。
  • 南浦:南方的水边,象征着美丽的春景。
  • 潺潺:形容水声轻轻流动的样子。

典故解析:

  • 绿波南浦:南浦指的是南方的水边,常用于描写春天水边的美景。
  • 帘外微雨:描绘了一种朦胧的雨景,常见于古代诗词中,增加了诗的意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慎,字用修,号云崧,明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其工诗词,善用典故,风格清新脱俗。因其直言不讳而遭贬,后期生活困顿,然仍不断创作,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如梦令》创作于明代,反映了诗人对春天短暂而美好的感慨,可能与个人的生活经历以及当时社会的变迁有关。


诗歌鉴赏:

《如梦令》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词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将春天的美丽与短暂展现得淋漓尽致。开篇以“屏底歌残金缕”引入,意境幽静,仿佛置身于一个温馨的室内,歌声和金丝的意象交织出一种美好却又略显凋零的氛围。而“座上花催蜡炬”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花与蜡烛相辅相成,既象征着春天的繁盛,也隐含着生命的短暂。

在“春枕酒醒时,又是绿波南浦”中,诗人借酒醒的瞬间,勾勒出南浦的春景,传达出一种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不舍。最后一句“春去。春去。”无疑是全诗的情感高潮,反复的“春去”不仅强调了春天的流逝,也引起了读者内心的共鸣,似乎在感叹人生的无常与短暂。

整首词流畅自然,情感真挚,充分体现了杨慎对春天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的感悟,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屏底歌残金缕:描绘了一个安静的环境,歌声已然微弱,金丝的装饰暗示着精致与华美。
  2. 座上花催蜡炬:花朵在催促着蜡烛燃烧,象征着春天的美丽与短暂。
  3. 春枕酒醒时,又是绿波南浦:酒醒的瞬间,春天的美景再次映入眼帘,令人感慨。
  4. 春去。春去。帘外潺潺微雨:春天的逝去与窗外细雨的交织,增加了悲伤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拟人:如“花催蜡炬”,赋予花朵以人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词在结构上和意境上都表现出对称美。
  • 比喻:将春天比作可触摸的对象,使得情感更加直观。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短暂春光的惋惜与对美好生活的追忆,蕴藏着生命的哲思,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屏风:象征着隔离与保护,营造出一种私密的氛围。
  • 金缕:象征着华美与脆弱,暗示着美好事物的易逝。
  • 蜡烛: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光辉。
  • 南浦:象征着春天的美好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屏底歌残金缕”中“金缕”指的是什么?

    • A. 金丝线
    • B. 金色的衣物
    • C. 金色的装饰品
    • D. 金色的酒杯
  2. 诗中反复提到“春去”是为了表达什么?

    • A. 对春天的喜爱
    • B. 对春天的惋惜
    • C. 对春天的期待
    • D. 对春天的无所谓
  3. 下列哪个意象不出现在诗中?

    • A. 花
    • B. 酒
    • C. 月
    • D. 雨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但更强调了女性的情感细腻与对生活的感悟,风格与杨慎的《如梦令》形成鲜明对比。两者都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情感的表达,展示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词选》
  • 《杨慎诗文集》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